分享到: | 更多 |
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经济系统,自有其内在稳定性,旺盛的消费态势,证明了巨大的增长动力和潜力。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一些消费需求在国内并未得到有效供给。只有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搅动消费这一源头活水,整个产业链条升级增效、最大限度释放生产活力才不会是空话。
猴年春节将至,又一个消费旺季到来。从2015年来看,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6780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今年消费将继续呈井喷态势增长。有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十几万游客报名春节的跟团游、自由行产品,今年春节黄金周国人出境游人均费用支出将达一万元,中国将继续成为国际游客最大来源国。
年末岁初,中国经济怎么样、将往何处去,每每成为全球焦点。特别是今年,中国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趋势明显,个别数据不太好看,让形形色色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再次甚嚣尘上。近日,金融大鳄索罗斯还抛出“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论调,表示将做空亚洲货币,一时间让市场波动加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各种争论暂且不表,只要放眼中国消费市场,看到普通中国人热火朝天的消费景象,就会发现这里压根儿不存在什么“冰冷”,无需专业分析,就可得出中国经济运行正常的结论。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经济系统,自有其内在稳定性,旺盛的消费态势,证明了巨大的增长动力和潜力。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2015年数据显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超过投资和出口。正如一学者所言,当前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已经基本建立,中国经济 “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的态势更加清晰。这一喜人的经济亮点,正是调结构、转方式、新的增长点在加快形成的生动注脚。不过也要看到,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释放,一些消费需求在国内并未得到有效供给。逢年过节,太多中国人出境旅游、海外购物,连马桶盖、纸尿裤等日用品都千里迢迢背回来。需求外溢、消费外流不可谓不严重,这也提醒我们国内经济的供给侧还较乏力,供需关系亟待理顺。
自打在中央财经会议首秀以来,“供给侧改革”便被视为解读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召开,再次强调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究竟何为“供给侧改革”?专业的解释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说通俗一点,就是要提高产品质量,让大家不出国门就能买得既开心又放心。放眼看去,国内海淘大军如此凶猛,难道国内真就生产不出同类产品?恐怕不是。目前,全球500多种工业品中我国220多种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十分可观。说白了,是供给和需求出现错配,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国内生产水平无法完全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揆诸现实,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山寨爆款充斥市场,而处于生命周期导入期或成长期的商品却极其稀缺。如此种种,既是供给的痛点,亦是发展的空间。生产可以决定消费,消费也可以是生产的动力。只有加大力度从供给侧发力,搅动消费这一源头活水,整个产业链条升级增效、最大限度释放生产活力才不会是空话。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经济正走在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通道上,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然风险也不容忽视。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今年的国际形势比去年更严峻。严冬之下,国际市场无法抱团取暖,国内市场做文章成为破题关键。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尤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微观上,要不断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提升服务体验;宏观上,提高供给能力,使生产适应并引领新的消费需求,实现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我们相信,供给侧一旦实现了飞跃性创新,市场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进行回应,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人民的福祉,说到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和决心,动真碰硬地干下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将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能迎难而进、破浪远航。
稳中求进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 2013-11-09 |
“供给侧改革”能给百姓啥实惠 2015-11-13 |
黄晓芳:创新思路激发消费需求 2015-11-20 |
消费金融将打开十万亿级蓝海 2015-11-25 |
规范质量标准事关消费升级 2015-12-04 |
钟经文:迈出创新驱动的坚实步伐 2015-12-18 |
成 慧:从“省钱族”到“剁手党” 2015-12-30 |
GDP破七,经济如何发力 2016-01-20 |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跃升 2016-01-21 |
供给侧,一场问题导向的改革 2016-01-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