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严管药品审批让“伪药品”脱“马甲”
叶祝颐
//www.workercn.cn2016-02-16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2月14日,国务院举行常务会议,一上来两个议题都与医药相关: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确定进一步扶持中医药发展措施。会议对医药领域审批改革也提出要求。简政放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老百姓。李克强总理强调,不允许在“审批”名目下搞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新药”:“还不是为了涨价?!” (2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猴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重点讨论医药问题,对医药领域审批改革提出简政放权要求。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李克强总理一针见血指出,不允许在“审批”名目下搞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新药”,更是点了药品审批管理无序的穴。

  药企和药商将一些廉价而疗效好的药品改头换面,按“新药”重新报批,早已是医药界“公开的秘密”。改头换面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在不改变药品成分及含量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药品包装或者名称来提高价格;有的在药理作用及临床适应症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剂型、规格等达到提高药价的目的。有的干脆给药品改名换姓。媒体曾报道,罗红霉素有40个名字,头孢三嗪有30个名字,抗菌药氧氟沙星的名字达52个之多……还有常用感冒药快克、感康、太福、永隆的通用名都是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不仅药品成分相同,剂量也一模一样。花花绿绿的“一药多名”让患者无所适从。数据显示,国家食药监总局和省(市、区)每年审批的新药达一万多种。而美国药监部门每年仅受理一百多种新药。我国新药数量是美国的近百倍。是我们的药品研发能力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还是药品换马甲太频繁?答案不言自明。

  “药价虚高”、“一药多名”的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国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但是药企改换药品名称、规格及包装,按“新药”重新定价等违规行为并未遏制住。有药品零售业内人士直言,十多年来,国家发改委先后几十次调整药价,但是每次“限价令”颁布后,都有80%的限价药从医院、药店消失。

  现实确实如此。发改委一旦宣布某些药品降价,医院、药店就减少甚至停止引进,药企减少或者停止生产降价药,导致降价药从市场上消失。而价格偏高,同种疗效的“新药”被“开发”出来,迅速上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卫生部长陈竺在说明居民医药费用较重时以医保报销举例说,虽然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已达75%,但由于报销目录外用药未得到有效控制,实际报销比只有50%左右。其中有多少老药品换马甲变成医保目录之外的药品,难免让人联想。

  因此,为了切实减轻患者负担,不仅国家发改委要发布限价令,相关部门也要完善监管措施,严防降价药换上新药名继续维系药价暴利。特别是食药监部门对此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考虑从新药注册源头抓起,建立新药报批公示制。把药企上报的新药和正式注册前的新药,在媒体与互联网上公示,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严厉问责产销伪新药的药企与经销商,并奖励举报人。

  除了药监部门严格为新药审批把关以外,有关部门对以前审批的各种“新药”要来一次全面清理,不能任由“伪新药”继续忽悠百姓。从药品定价来看,药品可以实行按药品成分定价,不以药名定价的办法,保证药品性价比。培养药企、药商养成不追求新药数量,追求药品的安全性与药名稳定性的风气。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管住虚高药价,避免药品马甲掏空医改政策灵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