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靠什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刘效仁
//www.workercn.cn2016-03-1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这可能是事关中国经济命运的一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在专家看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真正风险是,改革不能深化,不能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生产率增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节点是2020年。出路只有两条——创新和改革。“尤其是科技创新极为重要。当人口红利减少的时候,通过科技创新、科技革命,也可能追赶上发达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在一份媒体的调查报告中,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8000美元左右,处于中等收入偏上阶段。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正是靠着高投资、高消耗、环境代价高、劳动密集和出口导向等,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增长”。尤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瓶颈趋紧、支撑地方财政的房地产业泡沫化、投资效率降低和出口增长受阻,经济增速放缓则是必然的趋势。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我们不必恐慌甚至悲观。因为通过深入改革和技术创新,我们就有望从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资源能源类自然禀赋,实现向依靠高科技高生产率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变,从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比如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谓放开二胎堪称“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务之急则是通过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改革,释放更多的农民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普及高中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不仅可以降低义务教育的辍学率,亦可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目前,中国教育支出仅占GDP的4%,而美国长期稳定在5.5%左右,韩国也超过5%,芬兰更是高达7%.实践证明,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口红利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问题只在于,怎样才能确保进城农民享有平等国民待遇,及其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

  科技是最好的生产力。所幸,科技创新已成我国十三五“发力的部位”。一是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2%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2.5%;二是科技成本的转换率,目前我国处在3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到70%至80%的水平;三是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从55%上调至60%.但应该承认,我国目前技术、产业仍处于中低端,无论创新能力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都需较大提升。侵犯知识产权现象频发,则严重打压了创新活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亟待改变“专利和知识产权不值钱”的尴尬处境。务必从修改立法的高度,包括引入惩罚性赔偿条款,严厉制裁恶意侵权行为,有效解决专利维权取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一系列难题。

  当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应坚持不懈反腐败、整顿吏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营造法治化环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