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励”与“利”兼顾推进国企持股改革
张敬伟
//www.workercn.cn2016-08-19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再次发力,以往的经验要借鉴,教训则要汲取。国企员工持股改革须兼顾正向激励和利益均衡,“励”与“利”兼顾才能收获改革红利

  让国企活起来,改革是动力。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就是让国企活起来的改革举措之一。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印发《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在年内启动实施首批试点。

  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并非新举措,上世纪80年代就尝试过这种改革。但那是粗放式的、缺乏有序监管的改革,从而导致有些管理层低价收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而改革被叫停。

  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再次发力,以往的经验要借鉴,教训则要汲取。国企员工持股改革须兼顾正向激励和利益均衡,“励”与“利”兼顾才能收获改革红利。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最好的正向激励就是要让企业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即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员工持股,无论占比多少,企业和员工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亦可避免人才的流失,也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之一。

  员工持股改革,不是为了让更多的国企员工成为小老板,而是为了让国企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让国企活得更好。前者是小利益,后者才是大利益,改革就是通过平衡两种利益,实现国有企业和持股员工的双赢。

  上世纪末实施的国企员工持股改革,让一些濒临市场死亡的国企重新活了过来。这凸显员工持股的市场效应,但有些国企活过来的代价是国企不再姓“国”,有的只是剩下了国企的空壳,为了避免更多的国有资产流失,监管层不得不果断叫停。

  重启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必须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这是改革的大原则。在市场和法治双完善的现实下,国企改革已经系统化展开。因而,此番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将不会再像以往半途而废。尽管如此,《意见》设计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还是相对谨慎。

  《意见》明确,试点企业须是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企业,科技类企业优先。而且试点企业也作了量化限制,首批试点中央企子公司数量为10家,地方国企为5到10家。而且,持股员工也并非平均主义,而是只有在关键岗位工作并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才可以参加员工持股。更重要的是,国企员工持股改革也并非一窝蜂展开,而是“成熟一户开展一户”。

  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形成激励机制不难,难的是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意见》给出的答案是:一是规范员工持股和持股比例,并坚持信息公开,强化企业和员工的风险共担责任;二是国资委要强化全流程的风险监管,即对员工持股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掌握试点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并要求整改,定期通报有关情况。

  总之,“励”与“利”要兼顾,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