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近2个小时的时间内,李克强总理共回应了11家中外媒体的提问,对各界关心的中国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是否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应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总理一一作出了详细解答。总理指出,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因为这样做就可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每日经济新闻5月29日)
眼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整个世界经济萎靡不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能置身事外。一季度我国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尽快让经济恢复常态已是刻不容缓。
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各种“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着重强调把稳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由此释放出“政策红利”——增加1万亿财政赤字,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建立中央特别转移支付。中央财政一分不留,省级财政也只是“过路财神”,2万亿特别转移支付原原本本地充实到基层。而这2万亿特别转移支付中有70%规模性政策资金用于支撑居民收入。2万亿财政转移支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可谓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民生大礼包”。这个“民生大礼包”蕴含了党和政府对疫情形势下人民福祉的关心与支持,顺民心,合民意,是提振经济的“压舱石”,所昭示的民生意义不言而喻。
70%规模性政策资金用于支撑居民收入是化解经济困扰的“压舱石”。去年年底我国武汉发生疫情,出于防疫需要,人们蜗居在家,企业停工停产,学校停课,商店停业,景区关闭......现在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人们开始步入常态生活,然而由于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收入程度不同地在减少,人们的消费欲望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及时伸出援手——70%规模性政策资金用于支撑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加居民收入,可谓是人民群众的“及时雨”和“雪中炭”。有了这些财力收入,大家就会敢消费,多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烟火越烧越旺。
70%规模性政策资金用于支撑居民收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压舱石”。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看今年的脱贫攻坚战。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攻坚战曾经一度受阻,现在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脱贫攻坚战再度扬帆起航。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毫无疑问,70%规模性政策资金用于支撑居民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倾斜给贫困地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离不开财力支撑,有了这种财力支持,就为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一个雄厚的经济基础。
70%规模性政策资金用于支撑居民收入是确保“六稳”“六保”的“压舱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要看到,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一个时期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全面冲击,尤其一些实体经济小店,平时抗风险能力很差,根本经不起疫情的折腾,提振经济必须打通这些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只有给予实体经济以财力支撑,经济烟火才会慢慢燃烧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障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增设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堪称务实之举。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只有半年多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时不我待。全面振兴经济离不开财力支撑,在此情形下国家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和发行1万亿抗疫国债的方式,建立2万亿特殊转移支付,其中70%规模性政策资金用于支撑居民收入,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福祉,唯愿这种“压舱石”及早落地,确保“六稳”“六保”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国人的殷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