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老年群体似乎“火”了,原因是几条热点新闻都与老年人相关:有老人因为公交车没进站点让他多走了路,竟把司机骂晕了过去;有老人因为没有人给自己让座,就坐在一位女乘客的腿上;三名小学生扶起倒地老太却被指是撞人者;广场跳舞的“大妈们”站上了舆论风口浪尖,等等。这使传统上对老人的认知受到强烈挑战,有人甚至感叹老年人变“坏”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或许,我们可以把记忆拉向另一种“关注”。老年人缺乏家人照料和关怀,养老院床位不足,空巢老人的寂寞,与此相关的热点新闻也层出不穷,舆论给予的是一种巨大的同情和支持。还是那个群体、还是那些老年人,只是因为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新闻事件,却遭遇了一“捧”一“杀”的两重境地。
其实,同情也好、痛骂也罢,两者看似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态度,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本质是相通的,就是有没有真正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上,是否忽略了他们的真实变化和需求,有没有去仔细地听听他们在迈向另一个人生阶段过程中的心声。而以非此即彼的方式给老年人 “画像”,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老年人之所以成为舆论热议的一个群体,与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是有关的。随着老年群体比重的日益增大,未来与之相关的话题只会多不会少。比如,今天我们还在担心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人口红利”衰减的问题,未来我们可能就会讨论老龄人口储蓄率上升可能带来的 “二次人口红利”机遇,等等。所以,在老龄化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时,与老年人相关的讨论很可能会持续热议,由此引发老年人以一个群体的形象进入公众舆论的视野也就在所难免了。
但是,就像社会舆论曾经对于“80后”、“90后”的评价一样,当时,一些人给这两个群体画出了“啃老族”、“草莓族”的负面形象,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也逐渐看到年轻人的知识结构更新、创新能力更强,在工作岗位上能作出新的贡献,等等。
由此可见,对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讨论,一定要全面地看,尊重他们,而不能急着下结论,更不能今天捧杀、明天棒杀地将其当成街头巷尾的有趣谈资。
如今,探讨很多社会问题时,人们开始以群体作为注解,去探究其背后的群体性特征和原因。这种探究是有解释力和有价值的。当我们更清楚某个社会群体的特征,就会更了解怎样处理好群体间的关系,由此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社会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当然不可否认,身处社会转型期,老年群体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化,比如,更加关注自身的权益,更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也会在他们身上呈现,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等。
但是,不管怎样,不能因为个别老人的“不可爱”,我们就不爱这个群体了。毕竟,衰老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也往往是一个去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生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何体谅老年人可能会面对的内心纠结,同时去帮助这个群体纠正不足、精彩地过好这个人生阶段,是社会乃至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
所以,不要再执着于“变好变坏”的讨论,我们需要以更加尊重而非儿戏的态度来重新看待老年人这个群体,既不护短,也不必“打击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