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节假日放假方案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过程,是一次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的有益尝试,更是在日益多元的网络环境中求得最广泛共识的积极探索
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方案已公布。方案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过程,还是一次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多种意见进行良性互动的有益尝试,更是一次在日益多元的网络环境中求得最广泛共识的积极探索。
求得共识,有赖于政府对民意的高度尊重。节假日放假安排的意见征集过程,可谓“两上两下”。2013年10月,全国假日办首次就节假日放假安排征集公众意见。11月,假日办在前期民意收集的基础上,以3套方案为蓝本再次倾听各界建议。最终的方案,也最大限度地吸纳了多方意见。“两上两下”之间,让各方声音得以充分表达,受到了充分尊重。
求得共识,有赖于政策决策过程的科学合理。此前放假安排不完善之处,集中体现在调休方式造成民众连续工作时间过长。不少网民甚至据此绘制了详尽“工休指导手册”,以应对频繁调休可能造成的混乱。为此,新的方案努力避免类似情况再现。一方面,对不宜调休的节假日,只在当天放假;另一方面,对需要调休的节假日,则分散调借节前、节后两个周末,而非只在一个周末身上“薅羊毛”。
求得共识,更有赖于公众对公共政策的理性对待。公共节假日的安排,并不是简单数字的加减和排列。这其中,需要考量的因素繁杂:国情的特殊性、政策的延续性、公众的接受度,等等。因此,这一公共政策更可能的状态,是无限接近最广泛民众的意见,而无法让每一个人都完全满意,拍手称快。面对这样的情况,部分公众应该客观、理性看待,尝试去倾听、理解方案中凝聚的其他人群的声音。只有这样,社会沟通的成本才能降至最低,凝聚的共识才能形成合力。
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如果方案的形成、出台做到了程序透明,过程开放,决策科学,就朝求解最为广泛的共识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