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歧视性词汇是一种隐性伤害
//www.workercn.cn2013-12-16来源: 燕赵晚报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发布《中国印刷媒介残障报道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媒体关注残障人士较片面,主要集中在残障人残疾本身及其健康或康复方面,忽略了报道残障群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重要方面。还有部分媒体仍采用歧视性词汇形容残障人士,如“就像瘸子丢了拐棍”、“院子里的瞎子路灯亮了” 等。(12月15日《新京报》)
对弱者的尊重是文明的重要尺度,媒体采用何种语言关注和报道残障人士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过,把板子全都打在媒体身上并不客观,媒体采用歧视性词汇形容残障人士的背后,是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歧视思维”。
对残障人群的误解、偏见和社会歧视是残障人群就业和融入及参与公共生活的最大障碍,而媒体采用歧视性词汇报道残障人群无疑会强化社会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加剧他们的生存困境歧视性词汇是一种隐性软暴力,它所伤害的不是某一个人,甚至不是某一个群体、阶层,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采用何种语言和视角报道残障人群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新闻语言也有温度,把“聋子”称为听力障碍者、把“瞎子”称为视力障碍者、把“傻子”称为智力障碍者等,是媒体应有的责任担当和人文关怀。媒体应多从残障人群的权利和尊严的视角进行报道,摈弃以残疾为基础对人进行分类的错误做法,让残障人士感受到自身的公民权利而不是社会的“施舍”。
必须指出的是,媒体的歧视性词汇只是问题的表象,社会对残障人群无处不在的身份歧视才是根子里的原因。这种身份歧视体现在语言上比比皆是,比如“老弱病残孕”、“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等等,这些带有贬义色彩或歧视意味的词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专业知识、大众媒体以及一些官方文件中。因此,消除语言软暴力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编辑: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