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有媒体(2月13日《解放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并阐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观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困境的核心,源自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
上述观点可谓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根源。“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他们目前已经逐步成为了外出务工人员主力军,数量十分可观。其实,何止是婚姻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都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到困惑和烦恼。比如在迈过了婚姻门槛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又面临着子女上学的问题:在城里上学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即使找到了学校又担心孩子进去受歧视;回老家上学势必会和孩子分居两地,无法照顾周到。
许多人一提到农民工,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一副蓬头垢面,手拿劳动工具的形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乃至歧视:他们和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年轻人基本相似,他们也上过学,他们也喜欢各种各样时尚的事物,他们同样也能玩转最新最潮的智能手机,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有梦想,他们的梦想和城市里的同龄人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不平等,让他们距离自己的梦想更遥远,到达理想的彼岸更艰难。
近年来,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扩大,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城市同龄人日益趋同而基本公共服务却始终没有完全跟上,个别地区甚至渐行渐远,由此带来对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定的迷茫、混乱,不满情绪渐渐滋长,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浏览一遍近年来媒体对此进行的报道,仅从标题看就很能说明问题,比如,《新生代农民工犯罪“90后”居多亟待建防控体系》、《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多为暴力型侵财型》、《收入差距大导致心理失衡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上升》、《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冲动多因心理压抑》……
对于上述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发布之后,许多人都记住了其中的一句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乡愁”这样一个带着诗意的词藻来形容深远宏大的新型城镇化工作,可谓是点睛妙笔,给人以举重若轻之感。“记得住乡愁”不仅意味着要坚决避免过去曾经出现的那种大拆大建、严重破坏生态资源的野蛮城镇化,强行洗脚上楼,还表明在人口迁徙和流动方面,要尽力弥合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通过新型城镇化赋予他们乡愁包含着两方面的深层次意义:一方面扩大本地就业机会,给年轻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更多人不必远走他乡;另一方面是给外出打工者尽可能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让他们真正拥有归宿感,找到家的感觉进而才能怀揣乡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无论从年龄结构、知识水平、观念创新都要大大超过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有条件也有理由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人群。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户籍、土地、社保等多个领域进行制度层面的保障与支持,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因时、因地制宜的创新之举,其中尤以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和推进至为关键。无论是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所承载和担负的旧的制度和体制沉疴都太多。为此,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最终能让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都能带着乡愁,游弋于山水之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