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农合、新农保、城居保、公租房、最低工资……这些年,惠民政策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提到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美好愿景,正在不断变成现实。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有些地方,政策始终“在路上”,服务始终“在嘴上”,实惠也就自然没有真正“落在群众身上”,是什么原因造成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很值得正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党员干部深思。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基层组织,很多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就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成败。活动能不能取得实效,能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要“实”字当头。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钱袋子和米袋子。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多些解决、少点解释”,多些行动,少些口号,这样才能真正地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设身处地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群众才能跟你掏心窝,唠实嗑,才能趁早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群众工作,没有任何捷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做到谋事要实、解决要实、反馈要实,才能切实保障政策不耽搁“在路上”。
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要“勤”字当先。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领导干部淡忘了艰苦奋斗精神,思安逸、图享乐。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与党章的要求相悖。党员干部只有吃得了苦、扛得了累,多深入基层,多到矛盾突出、困难较多、艰难困苦的地方去,才能了解民生疾苦,倾听群众诉求,最终在与群众共同克服困难中赢得民心,在解决矛盾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使党的惠民政策最终真正“落在群众身上”。
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还要“巧”字当前。服务群众,吃苦耐劳固然重要,但光有一番实干气魄和苦干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求技巧,善于和群众打交道。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只会正襟危坐、照本宣科,导致群众不想听、不爱听。干部高高在上,群众就会敬而远之。要想踏访民情,解决问题,基层干部首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群众,说农家话,唠农家嗑,才能打开群众的“话匣子”。此外,还要带着真情实意和群众交流。以“情”为纽带,靠“理”解疙瘩,用“法”化冲突,才能既“说得清”,又“说得通”。惟有如此,群众才能真心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