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4年行动计划》出台,该计划的实施最终将使全省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计划,可谓善意浓浓:它以民生为考量基点,范围涵盖住房、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为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农民更有尊严地生活,做了“一揽子”规划,若能全面铺开,当是裨益民生的善政。
城市化高歌猛进的语境下,广大乡村地区往往容易成为 “沉默的大多数”。一方面,农村为城镇化输送大量资源,譬如人力与原材料;另一方面,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农村的诸多投入,却并未得到相应回报。反而,还可能在“被城镇化”过程中,利益受到侵损。比如耕地遭遇“占优补劣”,居住环境被污染等。
而在具体的民生权益上,与城市相比,农村更显得捉襟见肘。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福利差距被城市全面拉开。国务院参事马力曾表示,中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数据或有所出入,但起码能说明,农民的权利境遇与农村居住环境,亟待改善。
具体到我省来说,山西深居内陆,地处黄土高原,虽有“表里山河”的美誉,但也说明,我省山地较多,而不少农村,正是散落于广大山区。从经济上说,以煤立省,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自然地,农民的各项福利,与发达地区相比,也有所差距。
或也正基于此,《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4年行动计划》出台,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提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福祉。
比如在交通建设方面,今明两年,我省计划完成1000公里的县乡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服务。改善公共交通,其功用,虽便利了公众出行,但显然又不止于此:建设过程中能够消化部分就业,还能拉动地方消费;通车之后,更能货通有无,促进城乡交流,加快经济发展。
再比如 “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300所”的计划,也将提高农村教育资源质量,拉近区域城乡教育的差距,为农村学生的学习进步营造更好的软硬件条件,也为当地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值得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建设、改善农村公用事业,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儿。但徙木立信,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目标落地与政策善意的无缝对接,终究还在于无折扣地执行。
令人欣慰的是,为落实《计划》,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合理的奖励机制:省财政厅、农业厅今年统筹5000万元“以奖促治”。奖励便是动力,若能合理利用这项奖励机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将会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效果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