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 颖:取消药品最高限价让市场说话
//www.workercn.cn2014-05-15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让低价药“低价死”,国家又有新政出台。

    5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为鼓励药企生产低价药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国家取消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

    取消对低价药的限价,引入更多的市场因素,显然是监管部门吸取教训的结果。近年来,在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下,一些药品的“名义”价格一降再降,然而,政府的限价和厂家的竞相压价,非但没有“治愈”药价虚高,反而把许多价廉物美的低价药挤出了市场。低价药长期“一药难求”甚至是“玩失踪”,已成为困扰病患的大问题。经常短缺的低价药,既包括甘草片、黄连素、酵母片等质优“老药”,也包括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硝酸甘油、治疗心衰的地高辛等救命药。

    低价药不等于质量差的药。有些经典老药由于临床使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并不比一些新药差。用几毛钱的青霉素替代几十元的头孢硫脒等药物,不仅能减轻患者负担,抗生素滥用的局面也会得到改善。而阿司匹林使用历史悠久,堪称物美价廉。如果一些常见病用低价药就可以治疗,完全没有必要采用昂贵的新药。

    然而,药品“廉价死”在我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相关药品的市场需求量小、或者市场已经饱和;二是不少历史上累积的批准文号,多年没有生产;三就是生产成本不占优势,有些品种成本与价格倒挂,部分品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价格倒挂。

    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低价药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长此以往,低价药将长期处于短缺、断货状态,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普通群众。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事实上,2010年全国两会,就有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援引了一组调查数据。这份对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大医院廉价药短缺情况严重,短缺药品数量高达342种。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开始,因为断货而见诸报端的廉价药就有10种,平均一年一种。

    低价药品之所以“消失”,除了药企生产不积极以外,医疗机构需求不旺也是重要原因。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疗机构更青睐利润丰厚的进口药、新药、贵药、特药。医院缺乏使用积极性,导致部分常用低价药出现脱销断档现象。事实上,低价药品和高价药品之间大都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利益驱动下,高价药挤走低价药是“看病贵”的成因之一。

    另外,最令公众担忧的是,在目前“看病贵”的背景下,取消限价的低价药是否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关系到本次药品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问题。低价药如果成为最后的“稻草”,加剧了“看病贵”,改革无疑是失败的;反之,如果重出江湖的低价药,降低了病患医药费用的总体支出水平,改革就是成功的。其中的关键是,医疗机构能否让低价药充分发挥替代作用。

    真要想让药价不再成为悬在患者头上的一把刀,依旧离不开三点:其一,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只要这种局面不变,医院通过药品逐利的冲动就不会降低,而且,因为牵涉医院生存,即便有严格的用药规章,恐怕也难以得到很好的执行。其二,严查腐败问题。在药品的生产、流通、招采、使用等环节进行监控,一旦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予以严肃查处。其三,加大医疗保障投入,让医院回归公益性质。

    所以,对低价药设定最高零售价,政府可以放手,但绝不能撒手,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假如执行不力,就可能变成单纯的“涨价有理”,从而给患者加重负担,这是老百姓所不希望看到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