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在“中国现代乡村旅游30年论坛”上表示,中国每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6亿人次,其中18亿人次在乡村,农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亿人次以上。预计未来5到10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可达20亿人次,农民直接接待可达10亿人次。(9月20日《四川日报》)
伴随着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转向耐用消费品时代,旅游逐渐从精英消费转向大众消费。旅游不仅使人们释放压力和紧张情绪,消除日常生活的不适,也为人们展示了另一个世界。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并不是一个人的一时冲动,而是许多人发自心底的利益诉求。
旅游作为一种消费活动,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换言之,旅游不仅是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也是消费者进行趣味区分、文化分类、意义建构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结点和汇聚点。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消费体验,也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存生态,推动“精准扶贫”。
今年7月,笔者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多名学生一起到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进行田野调查。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乡村,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等生态农业和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也让村民们脱贫致富,被一位前来考察的中央领导同志称赞为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要、认同、情感、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樊笼”里,依然有部分人保持着对“田园牧歌”的向往,渴望回归自然,回到“慢生活”的状态。乡村旅游要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既要保持自然风光的原汁原味,也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旅游产品开发,让游客的出行之旅更加便利、更加有品质。
在枫香坡侗族风情寨,许多“农家乐”在保留侗族民居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在内部配置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更为关键的是,在一个功利和算计大行其道的时代,一些“农家乐”老板并没有钻进“钱眼”里,而是用贴心、细致的服务让游客感受到光亮和温暖。倘若农民流失了赤子之心,乡村旅游的品质就会大打折扣。
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考验着每一个乡村旅游从业者。只有解决产品初级、模式单一、市场饱和、竞争恶性等问题,只有让游客在体验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人文情怀,乡村旅游才会让游客“记得住乡愁”,才会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杨朝清)
文汇报:扩大旅游消费刺激内需增长 2008-12-26 |
文汇报:扩大旅游消费刺激内需增长 2008-12-26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乡村污染源找出路 2008-12-13 |
王大可:如何引得台客来 2012-10-12 |
许远福:美丽乡村需要“内外兼修” 2015-06-09 |
刘志强:乡村旅游不能村村冒烟 2015-07-17 |
打工路上:乡村旅游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5-08-20 |
打工路上:乡村旅游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5-08-20 |
葛学斌:努力把民宿经济培育成新的增长点 2015-08-28 |
左中甫:尽可能保持乡村的“原真性” 2015-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