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陕西西安市医务人员的朋友圈里疯传一组照片:一个9岁的小女孩躺在手术椅上,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医生屈铁军跪地为她进行手术。照片引起网友一片点赞,称这是“最美的姿势”。(9月27日《华商报》)
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层出不穷的当下,医护人员不可避免会被标签化和“污名化”,既损伤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也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认同。一旦医患双方互不信任,甚至处于对立的两极,双方就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对抗疾病。换言之,医患冲突之下,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都是受害者。
不论是“漫画助产”,还是 “医生致歉信”,抑或“最美姿势”,一些医护人员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一次形象“救赎”,收获了社会信任,赢得了社会认同。“最美姿势”固然有手术部位特殊只能用跪姿或者卧姿的客观因素,却依然赢得了舆论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医护人员,正是老百姓所期望和渴求的健康卫士。
在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里,信任只限于血亲之中;在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里,信任会超越血缘关系。医护人员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等不及”、“伤不起”的就医诉求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痛点和泪点,患者及其家属体谅医疗的复杂和艰辛以及医护人员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只有双方都能“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医患双方才能减少距离感和隔阂感,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格局。
医患双方在本质上是一种命运共同体,信任是医患良性互动的基础。在流动迅速、异质性强的陌生人社会,医护人员要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显然不能依靠身份光环,而是要看所作所为——有精湛的医术、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只有医生先将患者的病情“放在心上”,医患双方才能“心连心”。
“最美睡姿”的走红,表面上看是由于事件的稀缺和清新,从本质上则是契合了公众对医生形象的社会期待。可是,全社会对“好医生”的渴求与焦虑,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好医生”的一种“棒杀”——屈铁军的所作所为值得肯定,却不需要过度关注和过度消费。动辄给医护人员戴上“最美”标签,表面上是一种激励,实际上却可能起到负面的“棒杀”效果。
医护人员作为劳动者,也需要权益保护,也需要改善生存生态。和乡村教师一样,如果停留在“道德叙事”,医护人员就可能背负上沉重的“道德包袱”,陷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两难困境。走出“道德捆绑”,让医护人员回归专业化、职业化视角,关注和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态,才能涌现更多“最美睡姿”式的好医生。
大众日报:他们也浇灌过沂蒙精神“根脉” 2009-12-09 |
大众日报:他们也浇灌过沂蒙精神“根脉” 2009-12-09 |
邓海建:“暴力慈善”不是简单的是非题 2011-03-22 |
邓海建:“暴力慈善”不是简单的是非题 2011-03-22 |
真相未明,标签先行? 2011-09-27 |
司马童:挽留务工者,市长写信还不够 2013-02-27 |
斯涵涵:勿要捧杀“最美的姿势” 2015-09-28 |
毕晓哲:“挖”出来的“最美手术姿势” 2015-09-28 |
杨朝清:“最美姿势”超越标签的形象“救赎” 2015-09-28 |
看清“最美姿势”折射的真问题 2015-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