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建新:莫叫“乡愁”使人愁
//www.workercn.cn2015-10-14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们选择民宿,最重要的是体验当地人宁静的生活方式,如果驱车数百里,身处僻壤难觅清净,恐怕此类民宿再也没有回头客了

  每个少小离家的游子,大多背负着一个难以脱卸的行囊,那便是——乡愁。这份情愫,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走热,在民宿经济发展中再度升温。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每逢假期,如果你穿梭在浙江农村的山水民宿间,会深深感受到民宿经济给浙江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无穷魅力,但也不难发现,一些盲目的开发、拙劣的模仿、无序的经营,让儿时的故乡、农村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不由心生喟叹:曾日月之几何,故乡不可复识矣。暖暖的乡愁让人平添几分担忧。

  担忧之一:建筑符号紊乱,错把故乡作他乡。农村的民居,都是当地水土气候、自然环境、审美积淀的产物,或临水而建,或依山而筑,错落有致,点缀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关系。行走在浙江农村,你会冷不丁看到蒙古包、北方的四合院、闽南土楼等风格各异的建筑散落其间,更有甚者,把长城、天坛大体量的建筑也克隆进烟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浙江某县的一个民宿广告,居然是“不出国门,领略地道法国风情”,一栋栋法式建筑,掩映在玫瑰环绕之中。还有些水上草屋打出“浙江的马尔代夫”之类的宣传语,似乎越洋气、越玄乎,就越有吸引力。这让久别家乡的游子之心何处安放,迷惑之余怎能不感慨乡关何处?建筑是凝固的记忆,但愿这些不服水土的舶来品,不要沦为被岁月抛弃的建筑垃圾。

  担忧之二:文化内涵缺失,乱花渐欲迷人眼。农村旅游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除了寻找原味的乡愁,以及对农村生活的集体记忆和普遍向往,更重要的是感受那里的乡风民俗、特有文化、生产生活方式,这是多年以来农耕文化在某个区域积累的最为宝贵的遗产。浙江农村的舞龙灯、剪纸、斗牛、地方小调、打年糕、麦芽糖等,无不包含江南的特有风韵,足以极视听之娱、口舌之享。耳边乡音、舌尖乡愁何其令人流连忘返,而许多地方重视外在的建设开发、商业功能,忽视了内在的文化挖掘、文化传承,把草原上的骑马摔跤骑骆驼引进江南小镇,把吃西餐卖兵马俑烤羊肉串布满街巷,一股脑儿兼收并蓄,啥来钱就干啥,失去了当地文化特色,隔断了活色生香的文脉,必将失去民宿经济发展的活力。

  担忧之三:乡间安宁不再,呕哑嘈杂难为听。到乡村去,远离都市的喧嚣,缓解紧张的节奏,在这里可以放松心情,偷得浮生半日闲,山野漫步,临渊羡鱼,如陶渊明诗中描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份自在清幽,才是都市人流连所在。而事实不尽如此,纵观许多乡村景点、民宿周边,除了游人喧哗、小贩吆喝声不绝于耳,更是在农家小院植入了许多喧闹的都市娱乐项目,迪厅、酒吧、卡拉OK应有尽有。人们选择民宿,最重要的是体验当地人宁静的生活方式,图的是静,宿的是心,如果驱车数百里,去乡村体验准都市生活,身处僻壤难觅清净,恐怕此类民宿再也没有回头客了。

  浙江民宿经济刚刚拉开帷幕,需要政府的引导、资本的青睐、周密的规划、先进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对于区域文化和人心向往的尊重,了解人们到这里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想什么。这样,我们的乡愁才会找到安放的位置,我们的民宿才能留住人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