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传斌:强制捐款是对“爱心教育”的绑架
//www.workercn.cn2015-10-19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郑州郭女士在网上吐槽,称收到学校组织捐款信息,为争取更高的捐款价码,其8岁的儿子和她纠缠了一晚上,将价码从3元涨到20元,可离儿子50元的心理价位还是相差甚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有人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培养未成年学生关心他人的爱心教育事关未来,自然要从娃娃抓起。(10月13日《郑州商报》)

  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不要忘带捐款”,这种冰冷短信告知的方式,已难逃强捐之嫌。更为担心的是,小孩子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在自尊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很容易互相攀比,对爱心产生错误认知,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正如家长所说,“这短信就是让我们家长准备好钱嘛!”这不是商量,而是统一规定。对家长而言,这不是强捐,又是什么?还有家长表示,“毕竟孩子还要上学的。”可见,家长们即使心存质疑,出于孩子上学考虑,也只得无奈接受。

  近年来,“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捐得多的表扬,捐得少的通报批评,少于5元的捐款拒收”等报道,足以说明,当下,在一些地方,学校组织捐款,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一种“强制作业”。不捐不行,捐少了也不行。被“逼捐”的爱心变了味,让家长如何培育孩子真正的爱心。

  文中的孩子与母亲纠缠一晚,只为争得更高的捐款价码。他觉得,3元钱,爱心不够,钱越多爱心才越大。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蒙上了铜臭味。可见,这样的捐款,并没有让孩子真正懂得如何表达爱,怎样感恩,更多的是借着金钱去炫耀。这对孩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非常不利。

  强制捐款,是一种教育伪善,是对“爱心教育”的绑架,不光让家长陷入尴尬境地,更会培养出孩子的攀比心理。笔者认为,献爱心,贵在有心而非金钱多寡。爱心捐款,应该是自愿行为,是量力而行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未成年学生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没有收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强制其捐款,更不能变相地要求多捐。总之,不能让献爱心成为对学生的一种“强制作业”,此类中小学组织的“爱心教育”应立马叫停才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