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家住泉州市区云谷小区的张女士致电反映,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是初二、十六,不少邻居就会在楼道里烧金纸祭拜神灵,不但烟雾呛人,纸灰还会飞入家中,且存在安全隐患。记者走访发现,路边、楼道烧金纸的现象较为普遍。消防部门提醒,市民烧金纸要做好防护措施。(新闻来源:10月19日《泉州晚报》 )
按说,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诸如清明节等已经逐步变了味,什么味?“霉”味。
一霉在其迷信色彩上。有人认为人死了,其灵魂就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生活当然也需要花钱。诚如鲁迅所言:中国人虽敬鬼神,却总以为鬼神比人傻,所以,就用了特别的方法对待他。于是,谁家有人去世,便买一捆黄丧纸,叠成“元宝”或“金条”,虔诚地跪拜焚烧。据说纸钱烧成灰就成了阴间通用的“钱”,可让阴间先人享用不尽。
二霉在其游戏性上。除了钱跟元宝,竟然还有给先人扎纸轿车、电脑的,扎高楼洋房子的,甚至还有扎小姐的,并声称这是让死人过上现代化生活。这种做法看似孝顺有理,反映出来的是一些人的游戏心理。更有不少人为了让死人在坟墓中“享清福”,买来糕点、水果、烟酒等上供。结果这些东西,有的成了乞丐的美餐,更多的烂在风里雨里。
三是霉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想烧就烧,什么时候都烧,什么地方都烧,以为自家的地盘自己就可以随意做主,以为世界只剩下了自己,自私自利,全然不顾及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在一些小细节处往往最能得到体现。虽说烧纸钱是一种风俗,但不是所有风俗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毕竟,祭奠已故亲人时满地上扔黄纸,烧纸钱,污染环境不说,还容易引发火灾,这方面的教训举不胜举。事实上,即便不烧纸钱,奉一束鲜花,鞠几个躬,低头默哀三分钟,或者一家子聚一起交谈回忆,照样可以缅怀追思。再延伸开来说,如果心头对逝去的亲人真有遗憾有愧疚,不妨把孝敬老人与和睦亲人的善心美德放在生前,把更多的精神慰藉和物质温暖送给活着的亲人,岂不更好?
一堆纸灰看似小事小节,却是放大镜,直接检测出了一些市民文明素质上的欠缺。要遏制这种陋习,需要多些人性化引导,譬如设立专门焚烧区以满足需求,但出轨的顽疾更需用法规矫正。有关方面应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从监管环节入手,就像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一样,对一些特殊时间、地点做出限制,鼓励举报,加大管理和处罚,真正为城市文明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同步提升找到柳暗花明之路。
武汉晚报:再来一个“中网吧”? 2010-03-03 |
好心被罚起质疑 2011-07-28 |
志 灵:破除顽疾求环保,不只是完善立法 2011-11-17 |
“网络牛皮癣” 2013-01-07 |
张敬伟:舌尖上官场之累的反讽意味 2013-01-30 |
傅达林:走出“道路文明”的治理困境 2013-05-07 |
干部病房,特权温床 2013-06-20 |
新京报:立法引领改革,人大大有可为 2014-03-05 |
唐 华:领导抽烟谁来罚? 2014-11-26 |
武汉晚报:再来一个“中网吧”? 2010-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