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郑渝川:年复一年无人报考,招考单位该反思
//www.workercn.cn2015-10-2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10月24日晚18时,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199.8万人次网上报名,130.1万人通过资格审查,13.5万人正在审查,平均竞争比为47:1。今年国考热度不减,因招录基数大,今年竞争比也达到五年来最低,约为47:1。此次招考有2000余岗位竞争比不足3:1;同时还有158岗位“零报考”,占总招考比例的1%左右。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气象、出入境检验检疫、铁路公安等部门。(10月25日《新京报》)

  2016年度国考竞争比降至五年来最低,显然与国家公务员局此次出台了在职公务员不能参加国考报名的新规有关。这也意味着,通过国考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先考入竞争相对较弱的招考单位,入职后再报考发展前景更佳的招考岗位的“曲线救国”、“连环考”操作方式(这种方式的流行,正是中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年轻干部连年流失、在职干部老龄化程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失效。在职公务员以及打着“曲线救国”、“连环考”主意的考生同时减少,对应的却是有所增加的招录岗位,竞争比自然会发生一定回落。

  尽管如此,此次招考依旧呈现出了非常明朗的“热冷分明”态势,少部分岗位因为招录标准相对较低和附带条件相对较少,迎来了大量报名考生,而多达2000余岗位将因竞争比不足3:1放弃招录,这其中还有158个岗位“零报考”。

  从往年和今年的招考情况来看,以国考为代表,各级公务员招考呈现出几大规律:一是大城市报考人数多,央直机关派驻中小城市、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分支机构则乏人问津;二是招录标准(学历、基层工作经验、政治面貌)越高,设定的专业范围越狭窄,报考越少,反之,在同类地区、单位情况下,标准和专业范围设定合理,招录单位会迎来更多选择;三是备注说明中对困难强调越多,越可能无人问津。

  对照历年招考,竞争比不足3:1而放弃招录,甚至“零报考”的岗位,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很多单位的岗位招录年复一年的上榜,又年复一年的放弃招录,这些单位的管理、服务、执法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这些单位目前尚有配置的年轻干部,必然要因为单位人手不足,承担更多的岗位工作,更可能选择申请调离,造成单位的人力资源的进一步流失。

  总是面临“招人难”的基层地区单位、西部边远地区、带有较强专业性和较高工作负荷的单位,如果始终不能改善本单位岗位的吸引力,无论国考等各级公务员招考的热度有多高,也无法有效补充人手,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工作水平。

  这些单位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事业单位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省级以下直属机构”,普通科员待遇并没有报考者想象的那样低,而是接近于所属的中央部委机关的同级同事,也有较好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住房等后勤保障、培训机会、调动机会(本系统跨地调动)。央直机关派驻地方机构,比起地方直属单位通常更能独立有效履行职能职权,人员来源更趋多样化特点,在这类单位任职更可能获得工作满足、更可能结下融洽的同事关系——如果这些单位能够积极而客观的展现,所能带给新职工的待遇、环境和机会,相信会增强本单位岗位的吸引力,推动报考者更为确切的评估报考基层单位、边远地区单位的得失,增加报考人数,尽早补齐这些单位缺额已久的工作岗位。

  一些基层单位和边远地区单位在招录岗位的备注中,特意说明工作艰苦、环境艰苦。考虑到这类单位岗位通常有最低五年的服务期,进行必要的说明,可以避免冲动报考及报考者考上后出现严重的不适应状况。但岗位说明,包括对工作内容、环境、条件的陈述,不宜粗枝大叶,究竟“需经常下乡入户,自然条件也较为艰苦”中的“经常”的频率有多高(每年多少次,每次平均多少天),自然条件“艰苦”到什么程度,如果能够以量化方式予以描述,方可避免误读,起到消除误解、激励报考的作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