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是我国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这一基本国策是宪法男女平等原则在国家总政策领域的本体体现。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性别束缚不仅不利于女性,男性同样也是受害者,支持性别平等和家庭共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认知上看,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性别这一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受其影响,在更多的人看来,男孩就要玩卡车,玩洋娃娃就是另类;女孩就要学舞蹈,学武术就是假小子。具体到职业发展和家庭分工上,也产生了诸多隐性的甚至先天性的不平衡。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划定了女性照顾家庭、男性赚钱养家的社会分工,这在完全依靠体力劳动的时代或许是适宜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脑力劳动、协调能力、交流能力成为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女性的优势逐渐凸显,具备了更多的优势和发挥空间。再过分强调这一传统分工,不仅新时代的女性会时常面临忽略家庭的指责,男性也将承受着巨大的养家压力。只有转变社会性别认知误区,才能充分解放两性,实现男女平等和家庭和谐。
从政策实际上看,实现男女平等与改善妇女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逐步加强政策赋权的力度势在必行。首先是政治赋权。在世界范围内,参与政治事务的女性远少于男性,而中国女性的参政比例不仅低于男性,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女性在很多情境下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需要给予倾斜照顾。其次是经济赋权,要促进妇女在教育、卫生和就业等领域享有平等权利,让女性更有知识,不仅惠及一个人,更能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
通过宏观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好的政策之余,还要讲求措施落地。延长男性产假、实际保障女性就业、成立0-3岁育宝中心等每一项,都需要配套支撑。一要载体支撑,要有专业的社会组织、活动团队、开展活动的场所等等,共同进行具体的项目运作。二要平台支撑,比如家庭阅读联盟、三点半课堂,都能够进行家庭孕育政策跟踪指导、提升爸爸的参与程度进而支撑家庭建设。三要人才支撑,树立典型,让职业女性现身说法,发挥带动作用,实现女性和家庭共同的“产业升级”。
在当下中国的家庭生活中,往往是“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类似《爸爸去哪儿》这类节目异常火爆,也从侧面反映出,父亲角色的缺失已成普遍的社会问题。应当说,家庭建设不该只由女性来唱“独角戏”,只有男女平等互助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为北京西城区妇联副主席)
瞭望新闻周刊:对“三八”节百年的最好纪念 2010-03-08 |
瞭望新闻周刊:对“三八”节百年的最好纪念 2010-03-08 |
夏 雪:尊重男女差异才是真正平等 2012-01-18 |
戎国强:有人匍匐着,何来“平等” 2012-02-10 |
张立美:别拿侮辱男性错当尊重女性 2012-02-10 |
孙瑞灼:“弹性退休制”不妨从女性开始 2012-06-07 |
人民日报:男女平等是一种现实权利 2013-03-08 |
许 畅:家庭建设不该女性唱独角 2015-07-22 |
练洪洋:男女平等还女性更多出彩机会 2015-09-29 |
平 言:奏响中国梦的“巾帼乐章” 2015-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