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8日,韩国《东亚日报》刊登大幅图片和报道,渲染中国游客“素质差”,导致韩国部分店铺挂出简体中文“游客禁止进入”的字样。(环球日报综合报道)
近几年,国人在物质富裕之后,开始关注精神需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在一部分人心中悄然萌芽,并且付诸于行动,这个行动的范围从国内景点延伸到外国风光。时至今日这股潮流之风愈来愈强。但是,在陌生的国度里,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其中,中国游客在外国的不文明行为成为众矢之的,并频频为外媒所诟病。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会经常“占领”外媒新闻资源?甚至成为头条。
在前几年,“出国游”兴起的时候,由于东西文化存在差异,以及小部分国人较低的素质,在形象塑造方面给予外国人的信息就是“中国游客多数不文明”。而这几年,随着国人的自勉和舆论的监督,我国旅游局更是在13年出台了《文明旅游出行指南》,出国游玩的国人多数在自律,企图重建倒塌的那部分的“中国形象”。但是,现在仍然能看到外媒的负面报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这三个原因在作祟。
首先,潜意识的认知以及被破坏的形象深植于外国人心中,形成了偏见。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外国人从小生活的教育环境,人为地被灌输了“中国人素质低”的思想,加上部分媒体有偏见的报道。久而久之,天天浸泡在这种信息罐子里的他们,形成了一种思维潜意识,在看待中国游客的问题上,会先入为主,不问前因后果、不以身作则地直接判定结果。尤其是在前几年部分国人素质较低造成不文明现象频发的情况下,这种偏见上升到了极致。
其次,外媒在某些报道上存在放大或失实现象,加深了偏见,造成恶性循环。作为判定新闻价值的标准,约翰·博加特曾经说过“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每年到来的他国游客如此之多,文明有礼的群体占大多数,肯定他国游客的礼仪之美不能博眼球,反而报道那些不文明游客的行为比较抢眼。所以,部分外媒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为了经济效益甚至是政治需求,而过度放大新闻事实,造成一种错误的导向。这种恶性信息传达给受众之后,给他们留下印象。媒体为了猎奇又会加重报道此类事件,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圈,这个圈时不时传达着“中国人不文明”的讯息。
第三,国人小的行为在异国他乡会被无情的无限放大,延续了偏见。哪怕是国内省市与省市间,都存在文化差异,对于一些甚至起源根基都不同的外国文明来说,很多行为、语言或是思考方式等有时候都可能会需要逆向思维。所以,“不理解”成为了外国人在看到我国某些游客的行为举止之后的第一反应。抛开严重的难以原谅的不文明做法之外,一些小的行为在他们眼中,加上既定印象以及“不理解”的催化,会被过度放大,成为“十恶不赦”。尤其是供职于外国媒体中的记者,也是这类外国人中的一员。
这三个原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步步将我国努力搭建的国际形象的一部分慢慢摧毁。但是,随着我国政府的大力挽救,以及国人素质渐渐的提高。外媒的报道不再是一竿子打死,而是出现了不一样的正面声音。笔者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只要你我他,将文明进行到底,那么国外景点的警示标语不再是以中文标明,我国的文明形象更会成为标志!
西安晚报:为何中国游客有钱而不受尊重 2010-04-09 |
西安晚报:为何中国游客有钱而不受尊重 2010-04-09 |
中工时评:中国游客海外消费全球第一,该喜... 2013-06-05 |
西安晚报:“会走路的钱包”绝非赞美之词 2013-06-09 |
宋 华:文明不仅仅是做给别人看 2013-09-12 |
于 静:“又是中国游客”的警醒 2014-12-23 |
戎国强:“中国游客”与中国脸面 2014-12-19 |
吴黎明:让“会走路的钱包”变成有教养的背... 2015-03-17 |
吴黎明:“中国好游客”为国家形象加分 2015-03-27 |
乔 木:让“中国好游客”成为“新常态” 2015-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