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一些“血头”在医院临床用血紧张时,借互助献血的名义,安排卖血者假扮患者亲友在一些医院、北京市血液中心等采血点“有偿献血”,从中获取高额利润。据调查,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血液供需不平衡问题,许多医院与患者频频遭遇“用血难”。(11月2日中国新闻网)
血液供需的市场化一直是一个备受我们社会关注的话题,尤其在我国现有的献血体制下,血液供需严重不平衡、公益采血机构运作不透明等问题更显得市场化似乎是一条解决难题的可行之路。而且实际上,市场化自始至今就是一条半隐蔽的产业链,充当了正规血液供需机制的补充,解决了许多患者及家属的用血需求。
但很显然,市场化将带来,或者说带来了许多问题,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一、市场化存在不安全隐患,可能会对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加剧某些传染性疾病在社会中的泛滥趋势;二、市场化存在着伦理的问题,血液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能否作为商品买卖,这一点尚存在着不小的争议。
基于对上述两个问题,尤其是第二个问题的顾虑,市场化一直没有被我国官方所接受与承认,血液买卖依然属于非法行为,官方所承认的血液采集方式依然是非市场化的无偿献血或互助献血。
但是,正规的血液供需体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了,血液供需严重不平衡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影响了某些病人的生命健康。而对于患者来说,血液是刚性需求,所以,半隐蔽的、非法的血液买卖产业链应运而生,而且在近年来随着官方采血量的下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同样基于上述理由,医院等医疗机构对于血液买卖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态度。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市场对于民众需求的必然反应,是合法的渠道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之后的市场化自救,是现实境况下的无奈之选。
不过,国家对用血市场化所采行的不承认态度,以及血液买卖的事实存在,反而强化了用血不安全的隐患。原因很简单,任何安全隐患都需要依靠规范的机制、科学的管理以及严格的监管方能规避,而国家不承认用血市场化,事实存在的血液买卖就缺乏正规的管理机制、管理规范与监督机构,只能在半隐蔽的灰色地带运行,只能操纵于非法分子手中,安全隐患就无法依靠规范的机制与严厉的监管而规避、消弭。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的利益亦无法得以保障,事实上反而加重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所以,是时候直面用血市场化的问题了,是时候抛弃那些伦理上的顾虑,将用血市场化纳入政府规范与监管之下了。血液市场化固然存在伦理问题,但血液关乎人的生命之存续,而人的生命存续才是最重要的伦理需求,相比这一点,血液买卖所涉及的伦理难题仅仅是次要的。对此,任何机构、任何个人都必须承认。
文/岳乾
魏英杰:治血荒,先治制度性贫血 2010-10-29 |
魏英杰:血荒折射出制度性贫血 2010-11-01 |
尹平平:“血荒”之下,采血也不能“慌不择... 2010-11-11 |
乔子鲲:治理血托化解血荒要解心理危机 2010-11-11 |
“血荒” 2011-03-04 |
网声 2012-02-02 |
严辉文:治血荒,别老围着道德倡导兜圈子 2012-02-08 |
刘孙恒:欲化解血荒,关键在信任 2012-02-21 |
武 洁:如何避免“血到用时方恨少” 2015-05-29 |
应严厉打击职业中介“吸血鬼” 2015-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