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王 珍:公祭日结束,抗战纪念并未“收官”
//www.workercn.cn2015-12-1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以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来纪念这个日子,不仅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伤痛,更在于这段铭刻于心的集体记忆,是我们复兴前行的历史坐标和力量之源。

  去年2月27日,我国立法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据不完全统计,首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1000多万人次参观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人数的跳跃式增长,表明这段历史为更多人所了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声,这正是公祭效应的显现。

  但是,这个数字并不足以消除我们对“遗忘历史”的担忧。相比于全国总人数,1000多万人次并不算多,如果考虑到参观者中的外籍人士,这个比例就更小了。在国内,只知“双十二”、不知“公祭日”的不在少数。在国际舞台上,某些国家拒不承认国际审判对南京大屠杀惨案从法律上作出的定性和定论,以所谓“学说众多、认定困难”予以逃避和变相否认,甚至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诬指为“政治利用”,妄图以此绑架舆论、歪曲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历史教育的紧迫性依然任重而道远。

  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整体设计是深埋土中折断的军刀,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我们不能忘记这把“军刀”,因为它曾屠戮无数同胞的生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伤痛,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丑陋伤痕。但是,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以刀还刀,而是要将这把“军刀”彻底折断,要让后世永远不再重蹈覆辙。这是我们今天纪念的意义,也是牢记这段历史的目的所在。

  牢记历史,才会了解和平的可贵。“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人们身处和平之中,时间久了,往往会觉得所有的一切似乎“生来如此”“理所当然”。但是,回顾70年前的那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和平来之不易,生于和平年代是何等幸运。抚今追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的生活,不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呢?

  牢记历史,才能更坚定前行的方向。在回顾抗战历史时,不少人会生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日本当年敢发动这场侵略战争?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曾做过分析,在他看来,日本是一个小国,但是一个强国;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一个弱国。积贫积弱,就要挨打。这个话拿到今天来讲,就是“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即将迈入“十三五”,这是国家推进“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五年。在此重要时刻,容不得任何犹疑,更不能走回头路,需要我们延续和弘扬抗战精神,所有人众志成城、鼓足干劲,朝着既定目标全力冲刺。

  公祭日是今年抗战纪念活动的最后一个重要节点。公祭日仪式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抗战纪念就此“收官”。相反,经由纪念,我们不仅重温了历史,而且在追问意义的过程中,有了更多价值认同,汲取了更多前行力量。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新起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