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友善之墙”需管理添砖加瓦
夏凡
//www.workercn.cn2016-02-05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墙,常常让人联想到阻隔、冰冷,近来却让人们走得更近、给人温情。根据报道,在这个冬天,一面面“友善之墙”出现在全国各地街头巷尾,爱心人士将闲置的衣物挂到墙上,需要帮助的人员按需自取,获得温暖。

  算起来,这面墙也是舶来品。它兴起于伊朗,从一个人、一座城很快风靡世界。相比于传统慈善,它为捐赠和受助提供了更贴心的“打开方式”——省去了各种中介,除去了诸多环节,直接从用户到用户,便捷高效,使行善过程充满尊重与平等。

  毫无疑问,友善之墙的出现给寒冬增添了一抹暖色,也成为一座城市文明的缩影。目前,活动悄然兴起,迅速复制,从山东、河南到四川、广西、浙江,遍布大江南北,有的纷纷点赞,有的穿过大半个城市送衣送物,比如青岛一面友善之墙不到3天就收到1000多件衣服,市民热情高涨,活动颇受欢迎。

  可以预见,友善之墙会像某种“热”一样在各大城市继续蔓延,在越来越多地方开枝散叶,站稳脚跟。那么,该如何让它们更加坚固?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对于取得良好开局的友善之墙而言,这样的提醒并非危言耸听或者泼冷水。比如同样是舶来品的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2002年最早的中国版在沈阳诞生,随后蔓延全国,形成热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门庭冷落、沦为摆设、濒临倒闭等声音越来越多,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经营的尴尬也在不少地方成为通病。

  所以,友善之墙也有必要防微杜渐、忧在未萌。根据经验,首先需要找准定位。在时间上,冬季开张还是全年无休?全无监管、自给自足还是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业务限于衣物还是不断扩充?目前,不少民众对友善之墙寄予厚望,期待它扩容提质发挥更大功能。需要冷静的是,友善之墙也只是众多慈善方式中的一种,是现有渠道的必要补充,如何扩大影响、如何可持续发展,需要定位清楚、小步慢行,尤其不能操之过急、面铺得太广、步子迈得太大。

  此外,更重要的是管理。作为新兴事物,友善之墙在天使面孔的背后,自然也有“魔鬼”,而魔鬼就在细节中。目前,友善之墙只是一面墙,雨雪天气会十分尴尬;在地点的选择上,如果选择“显要”位置是能为爱心人士和困难人群提供便利,但会不会影响市容市貌,甚至已经违反相关规定?此外,如果有人专门回收旧衣服、恶意取走等,该怎么管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妥善管理、合理引导是组织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浙江金华的友善之墙得到市政园林部门的支持,有了临时合法身份,如有需要将会正式办理报备手续;四川游仙则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用好志愿者服务资源专人看管、把好关口。

  目前,经验还不够多,但探索不能止步。我们期待爱心之墙不降温、不脆弱,能够持续发力,屹立不倒,并能为更多慈善项目提供新思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