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条大道理,但调查研究也得分是怎么做的。如果采集的样本本身就有失偏颇,调查者结论先行,那最后的发言也一定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所得到的结论也会给旁人带来误导。
2月14日,华商报报道,有人专门设置小型调查问卷,随机选取20名市民,看看他们春节期间怎样陪伴父母。20名参与调查的读者中,今年春节没有时间陪同父母的有2人,另外18人虽然如期回家,但放下手机全身心陪同父母的只有3人。一个“只有”,评价的导向已经跃然纸面。其实不止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各种大小长假,大概除了清明节,都会有这样“放下手机陪陪家人”的提醒。
自从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把手机和亲情对立起来就成了一个模式。似乎二者是水火不容、不可得兼的关系。但果真如此吗?特别是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曾受益于微信、QQ等通讯软件带来的便利。旧时代的“家书抵万金”、“相对如梦寐”,是因为那时候“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现在因为科技的进步,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以低廉的价格视频或者语音传递信息与情感。几十年前,年三十大家排着队到电报大楼打长途,边拜年边哽咽诚然场面感人,但那不是人们所期待的,重回那种场面也绝对不是幸福。时代发展了,技术进步了,就不要一味还沉浸在臆造出的“乡愁”或者“离恨”当中,快快乐乐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不是更好更高兴的事情吗?
而且,孝顺与否以在老人身边拿没拿起手机来论定,实在是太武断了。就像是春节期间,一张儿子在火车站长跪不起的图片感动了许多人,但从二老所在的淄博到儿子工作的北京其实并不远,交通也还算便利,为人子者四年没回家的原因外人不清楚,但由此判断他不孝或者因为照片就认定其是个大孝子,都是片面且不负责任的起哄。
过去有副对联,出处不可考,南怀瑾先生书中介绍为“古人云”,也有一说是“道光时甘谷生员张及泉先生撰写”,其文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究其含义,无非是让人们懂得“体谅”二字。古人尚且如此仁恕,今人何必苛责儿女怎样怎样就是孝顺,怎样怎样就是不孝呢?况且,很多爸爸妈妈也喜欢手机,巴不得儿女们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出于孝顺的耐心,一点一点教会他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手机也好、网络也好,都是工具,将之妖魔化、无情化映射出来的,还是世道人心。
过节是喜庆热闹的日子,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冲突对立、三观正面碰撞的时候,所以才会有很多“逼婚”、“熊孩子”、“红包”的热议话题,也会有“上海姑娘一顿饭逃离男友江西农村家”的典型案例。面对这些看似无法调和的阶层之间的隔阂或者代际之间的鸿沟,围观者、评论者、社会的观察记录者该做的,是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增进双方的了解、理解,帮助他们沟通,而非去强化那些固有的、符号化的概念和教条主义的论定。
“给父母洗脚”已经够矫情了,就放过手机、平板和电脑吧。
道德观察:“常回家看看”入法,一种善的指引 2012-07-02 |
刘昌海:“孝”就一个字,不必凑够二十四 2012-08-15 |
燕山快笔 2013-02-18 |
“常回家看看”入法您如何看 2013-07-02 |
蔡代征:二手车号牌的资源浪费 2014-02-18 |
李万友:公款违规使用搪塞理由花样多 2014-02-20 |
午夜侃人:不配手机就不能联系群众? 2014-02-20 |
乔志峰:“开车玩手机入刑”多此一举 2014-11-02 |
知 庸:当“尽孝心”遇上“催结婚” 2015-02-25 |
走心陪父母,并非必然放下手机 2016-02-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