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敬一函
//www.workercn.cn2016-02-19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欧美有一个温暖人心的善举叫“墙上的咖啡”,即爱心人士可以在喝咖啡时多付一杯的钱,那杯咖啡以纸券的形式贴到墙上,以供有需要的人享用。借鉴这个创意,浏阳日前发起“墙上的早餐”公益活动,为该市700多位环卫工人筹集早餐。该活动的社会反响热烈,短短几天时间内筹集近6000份早餐,并有十多家爱心餐馆加盟。(2月18日 《长沙晚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慈善是什么?看过新闻,笔者觉得,慈善是一种行为示范。这种行为示范具备特殊的心灵影响力。也正因此,它才能产生群体感染力,继而成为一种众筹的集合行为,构造着特殊的文明现象。

  其实,这场“墙上的早餐”公益活动的核心线索就是一碗粉。显然,这碗粉的暖度不在于它涉及的资金数额,而在于它背后的事件发酵特点和社会参与程度。该公益活动,从个体的爱心开始,当个体的爱心行为示范被媒体报道后,最终形成了餐馆加盟、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体行为。慈善的形态从一两滴温水,迅速变成了一股股暖流。

  更值得注意的是,活动的参与者只知道帮助的群体对象是环卫工,却不知道自己帮助的个体对象是谁,这种爱心无疑是纯粹的,带着尊重和不计回报的元素。我记得,央视《感动中国人物》曾经讲述过一个名叫白方礼的老人。这位老人从74岁开始,把自己蹬三轮车攒的钱捐献给社会。老人10多年共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大学生。这说明,老人把慈善当成了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生活方式。

  有一句话说得很走心——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如何让社会的慈善土壤愈发肥沃,是公序良俗社会必须思考的问题。类似“墙上的早餐”的慈善行为起于个体示范,这种个体示范理应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因为它也关系个体的幸福指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