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成为网络口水的热点,江西无辜“躺着中枪”。2月20日,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2月21日中国江西网)
其实,早就有人质疑“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是假消息。但是,这条假消息并不影响舆论借题发挥。从最初的人情和礼节上,讨论女孩的做法是否妥当,很快就变成了有关择偶的观念之争,还带出了一些地域攻击。那么,为这个帖子为何成了舆论热点时才给出真相?个人以为,首先这是春节的一个应景话题,媒体怎么会放过?其次,可能因这不像某些谣言,粗看也没有什么社会危害,所以真相姗姗来迟。
但是,这个新闻引起的舆论反响,可能产生了一些消极的社会影响,特别在关于择偶标准上反映出的价值观倾向,即使符合社会现实,也毕竟不属于社会正能量;引起的地域攻击更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笔者此前缀文《别把吓跑上海女孩的这顿饭炒糊了》,就是觉得这“无非是不同社会阶层,在既定立场上的情感宣泄罢了”。
那么,发现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这扇“逃饭门”能否随之关闭?我看未必。一些“马后炮”已经开火,对新闻源和相关评论毫不留情。其实,这也是在借反转的“逃饭门”,再次借题发挥。
对于这个新闻源,这无非是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一个帖子,类似用来吸引眼球的帖子,无论真实或杜撰比比皆是。在没有社会危害的前提下,一般是不足为奇的。如果把“逃饭门”引申到网络的法治环境,也不能说明有关方面对网络管理的宽松。如果把话说回来,借这样一个“靶子”,让人们宣泄内心的焦虑,让事实上已经在形成的价值观放到公共平台上PK,也未必是坏事。
对于相关评论的评论,不应该表现出“我就说嘛”的事后诸葛亮。参与这起事件评论的,也不是动不动拍案而起的匹夫,不少主流媒体也在其中。这已经不在于新闻的真假,而是这个“假象”是有讨论价值的。如果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假设一个命题又何妨?比如“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在于,本来能成为一个春节的热门话题,却“越说越不像话”了。
假如这个帖子同样在编造的情况下,美化一段回乡的故事,用菜谱的图片PS出一顿团圆饭,还会不会出现今天的逆转?其实,评论大多时候也是在借题发挥,在某个切入点上“放大”既定的主题。这也不仅仅是负面评论的渲染手段。
有人认为,评论人要有判断真伪的基本常识,此话不错。但常识也有一个建立和被修正的过程。若说为了一顿饭,上海女孩不至于逃离,即使逃离也不会发帖,这可以说是一般人的常识。但诸如贪官的赃款被清点时,烧坏了三台点钞机;贪官用MBA知识管理情妇等,人们根据什么常识去认定?新闻所追求的“闻所未闻”,评论讲究的时效性,都难免出现差错,这与造谣和无事生非完全不同。因此,“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无论真假,都不合适再次借题发挥。值得注意的,反而是把真新闻“解读”成伪命题。
西安晚报:舆论监督乏力源自公众权利贫乏 2008-12-05 |
西安晚报:舆论监督乏力源自公众权利贫乏 2008-12-05 |
解放日报:从“王蒙喊冤”说编辑的责任 2009-04-17 |
解放日报:从“王蒙喊冤”说编辑的责任 2009-04-17 |
侯 江:有关部门“理论上”靠谱吗 2010-12-28 |
孔 曦:冯小刚,见好就收吧 2010-12-30 |
当一名游客要跨几道槛儿 2012-09-25 |
鲁迅淡出与时俱进? 2013-09-05 |
李 斌:文明是对节日的最好回馈 2015-02-26 |
樊未晨:补课+作业 不然还能咋过 2015-08-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