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期望“三明医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朱永杰
//www.workercn.cn2016-02-29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福建省三明市2012年医改4年来,硕果累累,大功告成。一是群众看病负担明显减轻;二是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大幅提高;三是医院的医药总收入年年高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医务性收入大幅提升,收入结构渐趋合理;四是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安全运行,在2011年还亏损2亿元的基础上,自2012年起年年结余,2015年结余达到8912万元;五是病人转外就医率下降;六是医院得到可持续发展,4年净增加医生405人、护士1073人,增加高级职称220人。(2月26日人民网)

  看了“三明医改”,谁要说还不会医改,咱就跟谁急。医改前,三明市医保统筹基金亏损2亿多元,占全市当年本级财政近15%,财政已无法兜底。因何巨亏呢?竟然是“用药量太大”。这不单单是以药养医的问题,还有就是,药商成了抽水机,把药品巨大差价中的利润抽走了。如果不进行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医改,要不了几年,三明市老百姓的看病钱就会被抽光,就会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有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福建本地某制药企业生产出来的注射用头孢美唑钠(0.5克),出厂价只有7.2元/瓶,可是本地却买不到,全部出售给了河南周口某医药公司,这家公司再以24.18元/瓶的单价回售给福州某家医药公司,福州的医药公司最后以24.45元/瓶的中标价,配送到福建省各个公立医院,再往后,医院加价15%变成了28.1元/瓶。众所周知,这就是药品“流通层层加价”的乱象之一。

  药品的另一个乱象是“一药多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临床上使用的常用药,实际也就1000余种。而中国市场上有1万多种。哪里来的呢?许多品种其实就是变更了一下包装的剂量、数量、规格,之后换个名字,摇身一变,就成了所谓“新药”,越来越贵。全国有6000多家药厂,其生产的95%以上的药品品种为仿制药。

  有目共睹,药品就是医改的核心症结。三明医改是这样斩断药品和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的,一是限价采购,二是低价入围,三是医管中心一手托两家,9家药品配送公司和公立医院。结果是药品从药厂到配送公司、再从配送公司到医院,中间只有两道环节,药价得到有效控制,以药养医走不通了。接下来,三明医改提升医疗服务价格,但是所有诊查费都由医保基金统一报销18元,凡属医疗服务技术劳务型的,均调高;凡属器材检查化验类型的,全部调低。结果呢,老百姓看病的负担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

  数据显示,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药品收入由2011年医改前的近8亿元、占比四成半以上,下降至2015年的6亿元、占比不到两成半;医务性收入则由6.59亿元、占比不到四成,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15亿多元、占比近六成半。收入结构改变了,医院再也用不着当“过路财神”(替药商卖药,大头儿人家赚,医院也自毁长城),如今公立医院回归至公益本色。

  三明医改的另一个明显变化是不少药商因为没钱赚选择了逃离。有的药商干脆用断货的方式来报复三明。这足以证明,三明医改首先触动了医药流通领域的既得利益,动了一些企业、一些人的“奶酪”,他们不仅痛惜在三明地区的利益损失,更担心这一做法一旦推广到全国,必将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这更是警示,医改这道难题,在三明实现了“破冰”,但利益博弈并未结束、深化改革仍在路上。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然而,我们欣喜地看到,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三明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无疑,三明医改实属难能可贵,意义重大。我们唯有衷心祝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期望三明医改经验尽快得到推广,让我们推翻医疗这座大山,让看病不再难、不再贵,让人民的幸福指数高些,再高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