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现在,“老龄化社会”的概念我们早已不再陌生,正视趋势、加紧应对也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但是,只要深入探究一下“老龄化社会”所呈现的具体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其中问题之复杂、任务之艰巨、解决之艰难,远远比我们下一个单纯的判断要严峻得多,失能老人的就是突出一例。
之所以说“突出”,首先是指人数。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达4000万人,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9.5%.如此庞大人群的保障,如此巨大的养老压力,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倍感沉重。更为艰巨的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是相对“特殊”的老人,“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并行而且急迫,一方面是养老机构总体供给不足、专业护理能力短缺,一方面光靠家庭也是“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在老龄少子化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其中的“两难”是“突出”的另一面。
从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突出性”来看,可能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解决途径上的简单化思维。光看总数我们就知道,高达4000万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养护,哪怕这样的老人再“特殊”,这种养老的需求都是巨大的、具有普遍性的。很大程度上,这不是“小众” 的养老问题,也不是“特事特办”的养老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可推广、可持续、社会各方均能承担的养老模式,让失能老人不失保障,也不失尊严。
从失能老人养老的复杂性来看,我们还需要克服的就是单一的解决模式。从失能老人当下的养老来看,医院表示无法满足“社会化住院”,养老机构资源不足,社区表示“力不从心”,家庭感到“压力山大、无法喘息”,社会各方都感到困境重重。这也在提示我们,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们在物质基础、政策储备、社会参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准备还有很多不足。突破这种困境,走出一条新路,需要我们在养老保障上的巨大付出,也需要多方探索,主动作为,形成合力。问题既不能“击鼓传花”、拖延下去,也不能指望依靠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单兵突进、一蹴而就。
《人民日报》3月27日以“失能老人不失保障”为题,报道了青岛推行近4年的长护保险制度,使失能患者在家或养老机构就能得到医疗护理,不必去挤医院,“住院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个人负担也大大减轻。青岛比全国提早1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可以说,这样的探索,既是主动应对的结果,也来自现实问题的倒逼。与此同时,这样的探索,也在启示我们,“两难”问题不是无解问题,只要瞄准其中症结,必然有突破的空间,也必然有改进的办法。
养老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失能老人的养老也好,其他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好,其中纠结不是一日形成。虽然未必有“一招鲜”的完美解决方案,但绝非只剩束手无策、空有叹息的无奈。
中工时评:为农民工老有所养“铺路架桥” 2009-02-11 |
燕赵晚报:拿什么稀释围墙背后的民生权利焦虑 2010-04-27 |
2012关键词评点(上) 2012-12-25 |
回谁家过年,这是个事儿! 2013-01-24 |
栾笑语:破“两难”莫一查了之 2014-10-31 |
唐 伟:床位空置提醒转变养老思路 2014-11-03 |
大城市人口调控“两难”困局待解 2015-02-03 |
大城市人口调控“两难”困局待解 2015-02-03 |
大城市人口调控“两难”困局待解 2015-02-03 |
为农民工老有所养“铺路架桥” 2009-02-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