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遮贫”是社会风气的产物
殷国安
//www.workercn.cn2016-03-29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南京理工大学近日启动“暖心饭卡”项目,通过对学生在食堂就餐的数据分析确定受助对象,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受助学生的饭卡,除受助者本人外再无人知晓。该项目引发了“贫困,是不是贫困大学生的隐私?”的话题讨论。(3月28日《北京青年报》)

  “贫困”是否隐私可以讨论,有“遮贫”的需要却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什么让贫困大学生敏感的?社会不曾有“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但“越富越威风”的现象确实存在,富了就有地位、有势力,甚至“笑贫不笑贪”,让贫困成了令人羞愧的事情。

  我也谈一谈自己的过去。在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代,大家都很穷,我家里特别穷。记得在小学加入少先队时,我们班每个人都买了一条新的红领巾,但只有我一个人例外,在入队仪式上,我戴的是一条旧的红领巾,还是从表哥家找来的。初中毕业时,我们全班到县城去拍毕业合照,照片上只有我一人穿的黑色夹衣上有两块黑色的大补丁,同学们都笑称是“代表证”。然而,家庭贫穷的我在那时却从来没有感到被歧视,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是全班第一。

  贫困大学生把贫穷当隐私,是社会风气的产物。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救助时,既考虑监督和公开,又注意保护隐私,显然是必要的。事实上,除了南京理工大学,过去就有新闻报道:华东师范大学也对消费的饭费较少的学生发去短信,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然后“一对一”地进行救助。

  尽管我愿意从环境角度去理解大学生的“遮贫”,但我还是希望人们敢于正视自己家庭贫困的事实,公开领取救助金,然后再用优秀的表现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让人们看到精神上的骄傲,这也正是古人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不失志、富不癫狂”的修养标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