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别让“比惨”埋没了成长的潜力
方晨
//www.workercn.cn2016-03-29来源: 求是网
分享到:更多

  下班的时候听到两个人在聊天,一个人说到自己都快四十岁了才搞了个副科,另外一个人便安慰道:“你看某某都四十多了还没搞到一个副科呢,你再努力一把,争取再搞个正科啊!”。对于这种以比较来安稳人的情况,相信我们都不会陌生。我们往往用和其他人“比惨”来安慰自己或者别人。遇到挫折,想到有人比我更惨,我的窘迫和尴尬就可得到缓解,还要暗暗庆幸自己不是那个更惨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淡化了自己抱怨的欲望。

  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比惨”思维随处可见。在人生不顺遂时,人的内心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想法,“比惨”的心理是本能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应对方式。有的时候,压抑消极情绪的表达还可催生出表面上的“积极态度”,让我们可以继续面对挑战,努力抵达更好或更高的目标。但是正是这种“本能性”,“比惨”思维对于大家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有着不易察觉的风险和自我局限可能。首先,“和别人比惨”淡化了我们对自身状态的关注。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里在华府门前卖身葬父比惨的那一段可以作为一个讽刺的绝佳案例,两人光顾着比惨,不仅没有得到什么,反而失去的更多,另外一个最终在“谁能比我惨吶”的叫嚣中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事实上,在人遇到挫折和遭遇时,如果是正确地去面对和理解自己遇到挫折的经历,那么挫折就会成为一种战胜自我的挑战尝试,并且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如果我们仅仅是去寻找比我更惨的“别人”,这往往会将我们坦然面对自己缺点和不足的注意力转移,不能有效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其次,“比惨”思维压抑了我们真实的情绪感受。有研究发现,那些童年时期常常被称赞很聪明的小孩,慢慢长大会发现要维持“一个聪明人就不会犯错误”的标准很难,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是否真的聪明抱有怀疑。为了不面对这份内心深处的不安感,他们往往选择做更有把握的事,对于可能失败的选择避之不及。当我们拒绝感受自己失败受挫时必然产生的消极情绪时,压抑已然产生,而自我压抑往往导致认知上的消极变化。长远来说,它会局限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弱化我们的情绪体验能力,降低个人的创新性和灵活思维能力,从根本上限制我们释放更多成长潜力。

  “比惨”思维来源于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人的价值由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能力颜值,学历家世等等决定。对很多人来说,“一无所有的人是没有价值的”。当我们被这样的潜意识引导,我们自己也没有了绝对价值,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在比较中才能凸显,个体存在意义会更多地由周遭环境决定,而非受控于我们自身。这样的我们,在追求情感验证的时候,无法摆脱“比较下产生价值”,即我们只有相对价值的信念,因此别人和我一样惨还不够,一定要别人比我更惨才可以,只有通过“比惨”才可以获得平和乃至安全感。我们只有在清晰的了解“比惨”思维的危害和产生的缘由之后,才可以有效地避免它的局限性,加深自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让自己对于挫折更具适应力,从而更积极有效面对挑战。

  消除“比惨”心理要发自内心尊重自己的根本价值。认清自己存在的意义,就不会被挫折所困,被负面情绪所扰。你的价值就在于你的存在,正因为存在就可以允许自己失去,也相信自己会获得,从而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与豪迈。当我们遇到挫折,不应该否定自己,而应该否定自己的行为并反思。例如最开始谈到的晋升问题,关注点不应该在为什么我“这个人”没有得到晋升,而应该是我的“哪种能力和水平”没有达到晋升的要求,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改进并付诸实践。显然,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比改变一个人要更容易,从改变中获得的信心会更足,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也会因此增强。若一开始就去否定自身,那么就可能陷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破罐子破摔”中去。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得失不能局限于“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则下百喏”的物质比较,而应该把精力花费在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如何在为官一任时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要知道,以自身的努力为党和人民创造价值,才是领导干部的根本价值。纵使“烈士暮年”,仍可“壮心不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