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我们再次说出“一个人只拥有此世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时,显得如此无力,海子“春暖花开的大海”与王小波“诗意的彼岸”,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
继半个月前海子的身影频现朋友圈后,这两天纪念王小波的消息又刷屏了。不少人或写文吊祭,或组织沙龙,甚至用“重走海子、王小波路”的方式抒发胸臆。特别是在新媒体上,他们的霸屏犹如一场无声的狂欢,不论你是否真的了解他们,都被新媒体的不可抗力强行裹挟进这场仪式之中,一时间呼喊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时间叫嚣着要做“特立独行的猪”。恍然间,仿佛他们仍在我们身边,看着我们的“声情并茂”而颔首微笑。狂欢落幕后,徒留下几声叹息,第二天里的朋友圈又是“一地鸡毛”。文人之死,是什么在让我们怀念?又是什么让他们在新媒体上回光返照?
很多人回答说,是情怀。但我们的情感结构绝非简单的“情怀”二字便能涵盖,其背后有着太多被“情怀”遮蔽的存在。与王小波所在的20年前以及海子的30年前相比,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观念被来势汹汹的消费主义重新塑造,而海子、王小波们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
诗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文人的时代同样岌岌可危,近年莫言、刘慈欣等人在国际上摘获文学大奖,似乎更像是暂时性的安慰,而非长久的良药。当“救心丸”的药效过去,我们恐怕会惊悚地发现,连我们心心念念的“情怀”,如今都已经渐变为营销手段。之所以会谈论情怀,往往是因为情怀并不真的存在。如果我们依然生活在诗人的时代里,也许我们不会如此感伤。消费社会让情怀、让文学、让我们沦为商品,高昂的房价、低廉的工资、生活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钻进虚假的情怀里寻求对现实暂时的逃避,即便明知这样是徒劳的。在这个意义上,海子与王小波被鸡汤化了,被误读与曲解,成为一种口号。当我们再次说出“一个人只拥有此世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时,显得如此无力,海子“春暖花开的大海”与王小波“诗意的彼岸”,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
新媒体编织的世界成了不少人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因为在新媒体的空间里,我们似乎能够更加自我,更加安全,更加虚拟。朋友圈正逐渐成为我们存放情怀的场域,隔着一层屏幕就隔着一层现实。当你看到我似乎在周游世界,殊不知我只是在自家楼下遛狗;我看到你似乎在享用美食,殊不知你只是用网络图片替代你吃泡面的现实。我们成了地铁里的低头族,我们成了饭桌上的无语者,小心翼翼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也许从未真实过。
很多人转了那么多关于海子、王小波的帖子,但从未认真看过,只是拿别人的情怀充作自己的情怀,只是机械性转发。显然,在这种文人影像的“回光返照”面前,我们应该多一分独立的思考,而不只是盲目跟风,用所谓的情怀来麻痹自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