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东莞已经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
孙不熟
//www.workercn.cn2016-04-14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过去,人们一谈到东莞,马上就想到“代工”、“山寨”、“企业倒闭潮”等名词,但是现在,这些标签正在褪色。据统计,东莞去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6亿部,占全球市场份额17%,即全世界平均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是东莞生产。

  盘点去年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的前五名,东莞品牌就占了两个,另一个是深圳的华为,据称也将把手机业务搬迁到东莞。不知不觉,东莞俨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产业基地之一。这一次,靠的不是代工,而是自主品牌。

  作为一个高度外向型经济体,东莞的进出口贸易额也呈现逆袭态势,去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2%(出口增长了7.8%),要知道全国下降了7%,深圳下降了8.2%,上海北京也是负增长。在国内5个主要外贸城市中,以及珠三角9市中,东莞这个增速都排在第一位。

  而在东莞重点打造的松山湖科技园,更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在坊间有着“小深圳”的美誉。

  东莞靠什么实现了华丽转型?这个问题可以先从珠三角的另一座城市珠海的发展中找答案。上世纪80年代初,珠海与东莞的底子相当,一个是刚与中山县分家的愣头青,另一个则是隶属于原惠阳地区的农业县,但二者身份有别。

  作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的经济起步要比东莞更早,其政策优惠更是东莞不可比拟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显贵身份,让珠海很早就具备了高远的眼光,一开始便立志于做一个宜居的旅游城市与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作为一个农业县,东莞要政策没政策,要资源没资源,要资本没资本,要发展经济,只能从最脏最累的事情开始。但是东莞人心态好,干劲足,愣是鼓捣出一套所谓“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的独特模式,20年后成就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而同一时期的珠海,则在城市发展定位上举棋不定,没有像东莞以及隔壁的中山江门那样大力发展加工业,而是把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旅游与高新技术产业上。因为起点太高、时机不对,珠海的高端产业一直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经济体量也迟迟没有做上去。

  再到今天,东莞凭借过去30年的“山寨”历程,积累了大量的人口、资本与技术,终于可以自立门户,朝着自主创新的路子上迈进。而珠海,因为没有经历过一个“山寨经济”的阶段,其产业链与技术的积累都成问题,更遑论转型升级。

  换句话说,今天的东莞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800万、GDP超过6000亿的特大型城市,而珠海仍然是一个人口不到200万、GDP刚刚突破2000亿的海滨小城。东莞与珠海的差别,首先是体量的差别,一个已经壮大如牛,开始收割转型成果,一个还处在长身体、做量的阶段。

  东莞的经验,让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刚开始的起点低一点没关系,只要坚持对外开放,保持竞争与学习意识,一样可以掌握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东莞与珠海的对比,则揭示了另一个更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工业化几乎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起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最佳之路。没有充分的工业化作为基础,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蓝图就显得有些超前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