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几天发生的女性酒店遇袭事件,让人想起近年来很热的智慧城市建设。当下,很多人正“日用而不知”地享受着智慧城市给生活带来的诸般便利。比如,人们惯用的移动支付、打车软件、智能导航系统等,都是“智慧”在公共生活中的体现。但同时,“蜗居”“蚁族”这些小老百姓感同身受的名词,又时刻提醒着我们看到城市生活的另一面:在拥堵的车流中疲于奔命,在浑浊的空气中喘息挣扎,在焦躁不安的心态中努力眺望,以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警告,心中暗叹过“这日子真不是人过的”的人应不在少数。
据报道,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座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但效果并不明显,有的甚至陷入了“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尴尬,这一点,在女生遇袭事件中也得到了折射。业界专家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重建设轻标准的问题,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而缺乏完善的标准规范,既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又影响到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
可见,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标准,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肯綮所在。正如梁思成在60年前所说,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涵盖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填补的部门职能“间隙”非常之多,具体标准建立之繁难也就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其根本标准却是清楚的,这就是作为城市主体的“人”。也就是说,让人在其栖息的城市中生活得更像人,应成为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始终的一条红线,项目设计规划应以此为标准,建设效果的检验也应以此为准绳。
我国幅员辽阔、民情复杂,有的城市规划定位不清晰,不考虑自身特点,套用一些现成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往往造成“千城一面”,这样的城市与其居民的融洽度一般都比较低。比如,我们经常在一些城市角落发现积满灰尘甚至堆满垃圾的“城市导航站”,我们也经常对着车站、码头漆黑的导览屏“望屏兴叹”。“千城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建设目中无“人”,或把城市居民看作单纯的“管理对象”。作为单纯管理对象的人,是不需要张扬个性的,是千人一面的,他们生活的场所自然也就是千篇一律的。
相反,当我们从“人”的角度来考量智慧城市建设,这些迷雾也许就可以被扫除,城市之“智慧”的本质含义也会凸显出来。它不再只是一堆设备或一组数据,而是城市居民在城市中生活感受的畅快、有效表达,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孕育的对城市建设的参与热情与能力。这一点,已被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所证实。据说,意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亚市的智慧城市设计,科技部分只占33%,更多的是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
智慧城市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没有对城市运行的庞大数据的采集和运用,城市是“智慧”不起来的。但仅有数据远远不够,数据是冷的,设备也是冷的,人心却是热的。正是城市中那些跳动的心灵,赋予了智慧城市的数据基础真正的价值。如果城市居民的点赞或吐槽,无法拥有通畅的表达渠道,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永远忙音的“市长热线”、泥牛入海的“局长信箱”、踢皮球式的“网络问政”抑或假装邂逅的“长官暗访”,那么,民众的参与感必然不断减弱乃至灭失。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无非是一堆数字,它们或许可以提供给外星文明研究地球人之用,就像人类通过大量的自然数据研究动植物一样,但对于改善这个蓝色星球上活生生的“人”的生存境遇,却毫无用处。
进言之,智慧城市建设不但无法一蹴而就,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底洞”。因为人类对城市智慧化的期盼,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天性渴求,而这种渴求是无限的。而因此种渴求而来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和努力,以及随之产生的城市运行的信息数据,其容量和变化也是无穷的。正确的应对之途,不是如鸵鸟般埋头漠视,更不是遏制人的渴求和愿望,而是让每一个个体的愿望和努力,聚变成共建家园的集体行动,这恐怕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真正不竭的的动力所在吧。
人民日报:重拾中国诗书精神 2010-04-22 |
吕康娟: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偏离“智慧” 2012-02-23 |
朱四倍:“眼中有人”才能无障碍 2012-03-20 |
王 聃:消除“特权养老”,需回到断裂的原点 2012-10-12 |
任仲平: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 2013-07-22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朱永新:有书香才有故乡 2015-04-22 |
用心善治,才能提升“城市温度” 2016-01-12 |
红网:改革户口的二元化政策已迫在眉睫 2009-12-28 |
红网:改革户口的二元化政策已迫在眉睫 2009-12-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