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北京以一场强降雨,以时间节点上的惊人巧合,让人们“重温”了一遍令人胆战的“7.21”场景。2012年的那场暴雨,号称61年一遇。按照概率来算,600岁的故宫差不多遇上过10次。而这次,只隔了4年时间。
来自气象部门的消息说,这次的总降雨量比4年前那次还大。但在一片看海声中,故宫笑傲江湖,虽暂有积水,但没被淹。于是,4年前的老话题又被拎出来了——故宫为什么能这样?其实这个话题,故宫的史料上已经记载得清清楚楚,包括选址的考究、皇家的设计、堆砌的成本等等。但今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故宫排水系统的技术,比如紫金城外的三道防线,比如1142个龙头排水口,有着瞬间排水功能等等,总之各种惊叹。
按照现代城市对于“积水”的定义,不论是“直径超过50米范围的雨水能不能半小时内排完”,还是“20年一遇的暴雨能否24小时之内排净”,两个概念,故宫这600年来都未发生过。由此可见,先辈们确实是技术靠谱,功底扎实。客观地说,在600年前的中国,举全国之力办这么一件事,故宫至今不被水淹算不上奇迹。而600年后的今天,北京城里多处被淹,全国很多城市都在“看海”,这倒确实是个“奇迹”。但由此而惊叹当时中国人的智慧,未必对今天中国人的智商是一种抹黑。今天的中国不乏能工巧匠,今天的中国人比先辈更聪明。但是现代科技提供的精确计算、新型建材,非但城市建设在抗洪的水平上不是上了一个台阶,反而更多地陷入了洼地,却是聪明过了头的现实反映。
中国城市建设的粗糙,问题出在很多人把聪明劲儿,用在了“大干快上”上。建设项目上得快,企业赚到更快的钱,领导上得更快。前者求的是业绩,后者要的是政绩。所以,大干的是“看得见”的,快上的是立竿见影的。真正体现城市建设硬功夫的地下排水系统,反而被一眼看得见的成绩掩盖了,结果几年、几十年一遇的水灾来了之后,忽然发现地上的积水和老百姓心中的积怨无法排遣了,而当时这些项目是谁建的、谁批的、谁管的,都找不着人影了,连地底下的图纸都找不着了。于是一茬接一茬积累下来的问题,积成了可以让一座城市几近瘫痪的无处排泄之水。
故宫是皇家工程,600年不被水淹,不是人的智慧高下问题,而是谁都不敢在工程质量上玩小聪明的问题,否则便是拿命来玩。南京明城墙3.9亿块城砖上,95%以上刻着铭文,谁监制、脱坯人是谁、烧制窑工又是谁,一目了然。
现代化外观越来越明显的城市建设,背着历史的欠债与新欠的“债务”在大干快上,不是因为中国缺乏像600年前建成北京故宫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工匠,而是缺乏把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当成百年大计、千年大业的工匠型政府部门。当投资浮躁、规划浮躁、监管浮躁的时候,工匠是不可能有真正用武之地的,反而多了更多的应付之地。中国的城市建设,首先应该打造的是工匠型政府,应该把决策者、管理者的名字,刻在建设项目的墙基上,刻在法治的账本上,哪一个区域积水,由哪一批决策者和管理者承担责任,并且追究终身责任。
这些刻在历史记录上的名字,可以是功劳簿,也可以是耻辱柱。让雨水见证,让时间见证,让百姓见证。
高明勇:公众为何会认为故宫“有宫无宝” 2014-07-14 |
张志锋:治理会所歪风还需各方协力 2014-12-17 |
治理会所歪风还需各方协力 2014-12-18 |
顾 昀: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读书 2015-04-24 |
何勇海:“许愿池”是博物馆的笑柄 2015-05-21 |
当李鬼遇上李鬼,谁会赢? 2015-07-02 |
旅游纪念品能不能别那么俗气 2016-01-05 |
何勇海:喷绘能监控哪门子噪音 2016-01-11 |
问题中介为何“笑傲黑名单” 2016-03-10 |
让文物“沃土”滋养民族心灵 2016-04-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