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交通部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网约车出现骚扰、吸毒、超速等方面投诉,经营者应暂停该驾驶员提供服务,认真调查核实。
上周,网约车被赋予合法的“身份”,网约车司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约”起来了,说不定还会有更多想用私家车挣钱的朋友“跃跃欲试”。不过,网约车合法归合法,其在发展中遭遇的“成长的烦恼”仍待解决。
相比于性骚扰、猥亵等严重违法案件,信息泄露是其中“不算起眼”却又更具存在感、出镜率更高的一个。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网约车“加盟”门槛低,遇到一两个奇葩也是情理之中。但消费者给差评之后,司机一言不合就打击报复——电话辱骂、短信炮轰、诅咒恐吓,更“任性”的还敢将顾客信息挂上黄网!
约车需要电话号码,信息暴露看似难以避免的事,但“差评遭报复”这事真的无解吗?先看技术。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化解技术带来的副作用,应该是新事物发展的常态。比如针对网约车安全问题,技术手段就不断推陈出新,某约车平台还专门上线了“紧急求助”功能,让使用者一键求救。而差评问题也不妨在技术上进行探索,比如在程序设计上,对用户信息、交易时间等进行保护,一旦选择差评可以匿名,其信息对司机不可见;或者来个更干脆的,当交易成功,可以给用户选择“隐去”相关信息的机会,像出租车一样,交易完成则相忘于江湖。
其次,还要有更严格的“家法”和执法配合。在网约车司机打击报复的案例中,他们最惨的“下场”就是被永久封禁处理、账户被冻结,断送“职业生命”。但网约车平台众多,一个平台不成,或许还能“投靠”下一家。并且只要骚扰不算恶劣,往往并没有太大后果。比如不久前,一位同行遭遇骚扰,她肤白貌美,因而收到网约车司机源源不断的求爱短信,而她投诉后也只获得“5元现金券”的安慰,“痴情”的司机依然畅行无阻。可见,对于骚扰与惩处,平台内的“家法伺候”必须更细致、更严格,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还要有部门执法的配合。当前,电话辱骂、短信炮轰还往往被认为是“闹剧”,被以为是个人恩怨,其实,很多报复行为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人身权益,对于网络消费中的权益保护,也需要相关执法部门重视、加强。
当然,除了这些“重拳”,也不能少了疏导。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每一分评价都关系到自身收入,因此他们往往对此“视若珍宝”;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消费者因为误会、“吹毛求疵”甚至恶作剧而给出差评,而司机则缺少申辩、沟通、调解的机会。因此,网约车平台也不妨借助技术、服务团队等为司机与乘客的沟通提供“舞台”,让对话、调解更便捷——多一些“出口”,或许就不会一言不合就挟私报复。
白天亮:少些障碍 多些服务 2014-05-16 |
邓海建:网络信用炒作该收手了 2015-04-16 |
丛 莲:给“差评”遭殴拷问监督机制 2015-05-08 |
王旭东:让信用成为电商的“共性品牌” 2015-08-28 |
侯 坤:谁来管管发八千条骚扰短信的商家 2015-12-16 |
舒圣祥:“三亚的早餐”为何吃不了兜着走? 2015-12-16 |
依法维护消费者评价权 2016-01-19 |
给“差评”是消费者的权利 2016-03-16 |
“进化”信用制度 “净化”差评乱象 2016-07-14 |
剑指“霸王卖家”,扶正网购契约关系 2016-0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