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草产业还需再“绿”几分
晨 砺
//www.workercn.cn2016-09-09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合作共建的“草牧业实验区”吸引了政界、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草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秋草虽黄,来自各界的肯定还是给草产业带来几分绿意。

  在如今许多工业品和农产品过剩的时代,恰恰是一片小草成了短缺之物。农业结构调整要提高畜牧业比重,饲草饲料市场广阔;许多山川植被稀疏,期盼更多小草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白灾”“黑灾”等自然灾害多发,呼唤草业弥补牧业生产基础的脆弱;城市里的观赏草坪、绿茵赛场,考验着草产业的高端化供给……草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直面新形势下的新考验,草业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不断“增绿”。

  天然草地的植被恢复是草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有过牧区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以牲畜头数为导向的“畜牧业”重畜轻草,超载过牧不仅导致牲畜头数下降,还会使草地大伤元气。相反,只有以草产业为导向的“草牧业”才能带来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除采取禁牧、休牧、轮牧等草畜平衡的措施外,从2011年开始,我国在内蒙古等草原牧区省份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这项让牧民受益多多的政策,其实也是一项鼓励草产业发展的政策。提标、扩面继续进行草原生态奖励和补助,高层次实现草畜平衡,成为草产业“增绿”的重要一环。

  人工种草成为草产业发展的新增点。除在耕地播种面积中增加一定比例的饲草饲料面积外,在草原上建设饲料基地也是发展草产业的现实选择。事实证明,牧民拿出5%的草场进行高产饲草种植,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95%的草场,基本就能达到草畜平衡,使牧民生活水平稳中有升。

  当然,草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草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内蒙古等地,已经涌现出紧密连接科研院所的草业龙头,蒙草集团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类企业在做草原修复运营商的基础上进行草产品加工,为草产业发展带来利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