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如何优雅地在高铁上吃饭?
夏振彬
//www.workercn.cn2017-04-28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前几天,高铁盒饭又上热搜了。有媒体调查发现,高铁上20元的包子套餐,成本在6元左右;45元的杏鲍菇炒牛肉饭,成本最高16元……高铁盒饭价格过高的问题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近两年,高铁盒饭仿佛具备了这样的神奇“魔力”:不管是谁、换什么花样吐槽,总会有人点赞叫好。比如价格高的“槽点”,隔三岔五就能出来刷一圈存在感。如果你没赶上讨论,千万别沮丧,过一阵肯定还会有下一轮。

  争论了一轮又一轮,有讨论出什么新干货吗?没有。网友的立场基本还是两派。一方予以理解,表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而不是由成本决定,这是经济学常识;另一方则继续吐槽,认为高铁盒饭作为公共交通上的消费品,具有公共属性,本就该普惠大众。

  两方都各有道理,但这样的“尬聊”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不管按谁的方法来,都解决不好高铁上优雅吃饭的问题。为什么?因为高铁上乘客众多,诉求各不一样,且不论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同,连口味、对吃饭的态度都不一样。有人追求餐饮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有人可能对吃饭“兴趣”不大,只想饱腹而已。在高铁上吃饭,众口难调,在现有的模式下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怎么办?还得靠需求引领、供给创新。事实上,高铁此前已经推出了盒饭快餐、商务套餐、面食、包点等系列食品,完善产品供给。但乘客的反馈证明,这些尝试还远远不够,距离用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所以,要供给创新关键还是要改变“玩法”。当前高铁盒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乘客没有“货比三家”的余地,也就没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不过,尽管它属于垄断,但也并非“皇帝女儿不愁嫁”,因为很多人考虑到高铁盒饭的“槽点”,会自带食品,或者到站台买食物,或者干脆不吃。应该说,在高铁吃饭这一“市场”上,还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可挖,还能把消费蛋糕做得更大,而高铁和乘客也完全可以双赢。

  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从长远看,“高铁盒饭”这一凭借高铁的封闭空间占据市场的“商业模式”很难持续;而高铁作为“流量担当”,凭借巨大的人气完全可以多多探索。日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消息称,将搭建向社会开放的高铁餐饮供应信息服务平台,引入市场竞争——这样的尝试就是改变“玩法”,也期待今后步子更大。说到底,通过更多产品、服务刺激“高铁消费”,那才是王道,优雅吃饭的问题也有望迎刃而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