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以利换量”确保廉价药充足供给
鲁宁
//www.workercn.cn2017-05-08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又一批诸如牛黄解毒丸、红霉素消炎软膏、鱼精蛋白、西地兰注射液、丝裂霉素等常用的廉价药,或供给断档或干脆停产。尤其是丝裂霉素,是数十种外科手术中必需的注射液,其长期断档对部分手术病人,尤其是青光眼患者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指出,药品短缺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难题,短缺成因复杂,主要表现为供应性、生产性、机制性以及垄断性短缺。由以上“四性”造成的药品短缺现象在中国均存在,但廉价常用药尤其是廉价救命药的短缺,却在我国问题很突出。

  只有当短缺被媒体揭露,才有人出来过问此事。但每次过问总是先从药企身上找原因,其次才触及责任之皮毛。接着把短缺成因泛泛归咎为原材料成本上涨,企业无利可图和药品供求信息收集不畅上,最后由政府出面对生产企业提供一些补贴,那几种短缺药才能短期暂时供应。如此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不解决根本问题。

  在短缺—紧急生产—再短缺的反复循环中,相应的“政企博弈”则不断花样翻新。

  去年是政府解决廉价常用药短缺决心与力度最大的一年。通过药价监管改革,国家发改委不但完全放开了纳入国家药典的医保药和非医保药的价格,也将绝大多数廉价常用药的定价权给予了生产企业。至于救命级的廉价药,则允许生产企业根据成本确定合理利润后自主定价,然而向价管部门作出报备即可。

  去年开放药价改革方案公布后,舆论叫好声一片,连价管部门都认为,经此价改后,廉价常用药尤其是廉价救命药的经常性短缺矛盾,有望得到根本破解。然而,矛盾却依然存在,老矛盾还衍生出了新变种,以至于《人民日报》还就此问题刊发了“记者调查”。

  就事论事,相关药企和管理部门罗列出了一堆客观原因。这些原因听上去都有点道理,但又都系老生常谈。究其本质,根本问题其实在于价格市场调节失灵。通过价格开放破解药品短缺矛盾,远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般万能。

  开放绝大部分药品价格,由价格作为药品供给“调节器”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此项价格开放还有继续深化完善之必要。可对廉价常用药,尤其是救命用的廉价常用药,则必须回归到由政府进行的直接调节,就是得由政府组织计划生产和流通。政府首先应当制定廉价常用药尤其是廉价救命药目录,指定生产条件较好的一家或数家企业,专门生产一种或数种目录常用药,然后指定专门的流通企业,根据政府廉价常用药投放调节清单,专使定点定量流通配送。这是目前不少国家正在使用的确保廉价常用药供给的新办法,中国也可大胆尝试。

  作此尝试先要解决三个配套问题:一是认识环节要破除“市场万能论”;二是建立全国所有医疗机构联网的廉价常用药实时消耗数据库,这是计划生产和计划供给确保精准的前提,凭现有大数据技术完全可以做到;三是对廉价常用药实施政府定价,但又确保定点生产药企有正当合理的利润。若能如此,新的廉价常用药开发也有了保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