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郑州一位外卖小哥在休息时复习考研,路人问他:“你还考研呢?”小哥却异常淡定地回答:“试试呗,今年不行明年再来。”(11月22日澎湃新闻)无独有偶,北京一位外卖小哥在休息时看《西方哲学史》,也引起了广泛关注。(11月28日《北京青年报》)
转念一想,倘若是一位都市白领,一位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再或是一位背着双肩包的学生,他们手里拿着考研书或《西方哲学史》,还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吗?
我们之所以对这些新闻抱有如此之“热情”,无非是我们认为考研和哲学书是“高大上”之物,是阳春白雪,和外卖小哥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去。无论是被感动也好,不屑也好,有多少人看这些新闻的时候是带着一种相对“精英”的优越感去看的呢?有多少人敢承认,自己点开这些视频的时候,心中没有一点猎奇的心态呢?
说到底,无非还是阶级思想在作祟。完成财富积累后的中产阶级,迫不及待地抓住各种各样的标签来形成自己的群体认同,以期将自己和别人区隔开来。马拉松这个“中产阶级的广场舞”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也许有一天,某个穿着外卖服的小哥和他们出现在了同一条赛道上,会不会又是一条新闻呢?
当然,以自身物质积累为基础,追求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以阶级区隔作为背书吗?刻板印象是这种追求的必然产物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很多人一方面在抱怨着阶级固化,另一方面却意识不到所有的固化都是先从思想开始的。刻板印象才是阶级固化的第一步,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帮凶。
我们这个时代崇拜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学历、权力、财富。然而,我们在对这些东西趋之若鹜之时,却丢掉了一些基本的温情,我们总是崇拜太多,尊重太少。外卖小哥考研,读哲学史,这一类的新闻被我们用放大镜一次次地观看,是因为那些原本不属于“我们”这个圈层的人,使用着“我们”特有的文化标签,于是“我们”感觉到了被冒犯。
另外,也有不少人说,考研又不知道能不能上,浪费时间,看哲学史有什么用,又不能变现,这再一次代表了社会上泛滥过度的工具主义思想。“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我们的信仰何处寻?恐怕不能从升官发财里寻,也不能从安于现状里寻,更不能从作为利益既得者的“屁股决定脑袋”里寻。我想,或许那一本本《西方哲学史》,那一句句“今年不行明年再来”里,就有我们这个转型期的中国需要的信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某种人的特权,知识更不是。在我们企图用标签来圈定人群的时候,需要时刻牢记,再多的标签都不可能穷尽人的多元,把人分个三六九等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已经被论述得足够充分了,所以,下次再看到外卖小哥在看书的时候,我们只需默默地肯定,无需掏出手机拍下来作为朋友圈的谈资。
李 攀:校园外卖的便与不便 2016-01-18 |
外卖行业需要“稳”下来 2016-08-15 |
不能“算小账” 2016-08-17 |
体谅别人应成一种必备素质 2017-01-17 |
让“外卖哥”慢下来,需要“釜底加薪” 2017-02-16 |
弹性处罚值得其他城市推广 2017-04-26 |
“外卖小哥驾照”:执法多点弹性挺好 2017-04-26 |
谁把外卖小哥逼成了厨师 2017-09-18 |
高校“禁外卖” 2017-09-27 |
过分同情何尝不是一种高姿态的俯视 2017-11-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