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互联网与大众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令全球文化交流的范围、强度和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西方,源于拉丁文的“文化”一词,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与尊重,但在实际的文化交流中,却常常出现文化对抗、文化冲突。尤其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等优势,以“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立场,习惯于贬损和牺牲其他非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全球文化达到多元并存、多元共生的理想状态,殊为不易。
中国政府自2013年推出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为主旨的“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便有少数西方国家抹黑这一倡议,污蔑中国此举是希望恢复朝贡体系,进行经济殖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政治目的、现实利益冲突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源于文化冲突。追求“和而不同” 是中国一贯的文化理念,这与西方的理念有很大不同。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可能成为西方国家理解“一带一路”的阻力。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减少文化上的冲突、寻求文化共生,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方面,不应只强调多元文化,文化共生更需要创新。如果一味疾呼文化的多元性,容易因自身私利、个人局限,让文化冲突加剧。我认为,在强调文化多元的同时,应该更加强调共生。因为只有各方有感于大家都是共生连结的共同体,才能以更宽容的态度,看待彼此的不同。
中华文化要与其它文化长期共生,需要有创新思维,澳门特区的经验就很值得借鉴。在澳门,不同种族、不同习俗、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的民众,以其各自的方式,各美其美,美美共生,孕育了既不同于中华文明,又迥异于西方文明的多元、包容、和谐的“澳门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不应将中华文化强加于其它文化之上,也不应刻意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胜之处,而是要以“双向车道”的平等、互利的态度,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的不同文化各美其美,共生共荣。采用创新的思维,主动把中华文化与其它多元文化进行大融通,创造出互相促进、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文化。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应加强双向沟通。由于文化认同、文化共生,往往具有奇异的力量,可以打破地理的界限,甚至促使受众对境外的某种文化认同程度高于自身文化,这种效果过往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流行文化中已多次被证实。中华文化要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同,进而推动各方文化走向共生,我国外宣媒体在海外宣传中,就要摒弃过去在国内惯常的单向“灌输式”传播模式,加强双向互动、双向沟通,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格局。具体而言,我国可先与沿线国家有近似性的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传播、交流,讲述更多软性的中国故事。同时,要激发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未来的信心,我们在对外传播的同时,也应多向国内传播、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增加国民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和兴趣。
第三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智库及文化产业界等机构相互结合的作用。具体而言,学术界、智库首先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其次,政府及政策制定者要最大限度地运用这些知识,以此进一步促进、加深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产业界的任务,则是在前面的铺垫之下,加强与沿线国家在产业领域的合作和贸易。近些年,文化产业不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不但比单纯的海外宣传更能推广中华文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还能扩大双方文化产业的国家贸易额,通过加强双方在文化商品上的物质联系,以提升其中附加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推广力度。
简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应建立在文化共生而非文化冲突的立场之上。在文化交流上进行创新、增强双向沟通及增进文化产业合作,才能为中国与沿线各国文化共生疏通渠道。进一步利用文化上的交融和共生,才能更好地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金融和政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中担当桥梁角色,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的全面建设。(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
人民日报:从“汶川加油”到“台湾加油” 2009-08-26 |
人民时评:从“汶川加油”到“台湾加油” 2009-08-26 |
人民时评:从“汶川加油”到“台湾加油” 2009-08-26 |
千龙网:“煮锄吃土”是一种温和的维权智慧 2010-02-24 |
话外音 2013-05-28 |
千龙网:“煮锄吃土”是一种温和的维权智慧 2010-02-24 |
光明日报:给出租车加1元法律答应了吗 2009-11-29 |
光明日报:给出租车加1元法律答应了吗 2009-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