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王义桅:中英合作开启东西互鉴新时代
//www.workercn.cn2015-10-20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更多

  “中国还在以管理封闭经济的体制在管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西方的主要忧虑”。去年春,笔者参加第七届中英政党对话期间,伦敦市长首席经济顾问对中共友好代表团演讲时于是说。这比简单指责中国不民主显然智慧得多,给中方代表均留下深刻印象。在回应环节,我答曰,感谢先生的提醒,不过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推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其列为第五个现代化。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国的孜孜以求。建设现代国家,如今上升到全球国家层面。因此,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功,偏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不仅具有国家体制改革、制度建设的上层建筑内容,而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意义。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与全球体系的参与者、贡献者、改革者,中国的改革富有时代担当、全球使命。

  环顾世界,各国都需要改革、都在改革,改革的成效关系国家制度竞争力;可改革性,本身就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被誉为欧洲唯一健在的政治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表示,西方希望中国改革成功,以便从中国的成功中找到启发,因为西方走不出自我循环了,需要外来智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中早就预言——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于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惜当今西方世界尚未有反思企及汤氏的高度。走出危机后更使得西方好了伤疤忘了疼,使得此轮全球金融危机被称为“浪费掉的危机”。

  加拿大华裔学者梁鹤年先生在《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一书的前言中说,近代以来,国人往往学西方是指望“洋为中用”,其实首先应明白“洋为洋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故此不能只研究西方的成功,更应研究西方的失败。因为“成功的条件往往是独特的,不能抄袭;失败的原因则往往是共通的,可供参考”。笔者在《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中也提出类似看法,主张即便学习西方,也应学习其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嫩芽部分,因为“物壮则老”(老子语)。

  要让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不成为“被浪费的危机”,中国该树立何种态度呢?这就是重新反思东西方关系。启蒙运动期间的东学西渐、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后再次西学东渐,如今改革2.0版本则迎来了东西互鉴、甚至南北互鉴时代。中欧文化高峰论坛欧方主席艾科日前表示,十八世纪“中国热”期间,欧洲错过了与中国建立起平等伙伴关系的历史机遇,现在不能再错过了。

  作为曾经的全球性帝国,英国在发展对华关系中一直扮演西方领导性角色。卡梅隆首相近年多次表示,英国愿意成为西方世界对华最积极的合作者;中英关系正步入黄金合作期。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中英合作的重要意义是为世界发展模式与人类文明创新积极探索。世界发展模式多样性已蔚然成风,各国发展模式相互启发。没有现成的答案,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北方、南方,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没有谁能假定自己总站在历史的正确义面,代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未来。反映到国家制度选择层面,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改革难题。这使得第五个现代化不只是中国的现代化,也是全球化的现代化。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正在赋予国际竞争力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第五个现代化,一如既往将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而是在更高标准的全球化开放背景下展开,既要西学东渐,也在东学西渐,开启东西互鉴新时代。

  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的桥梁,集中展示了东西互鉴的魅力。如今,“一带一路”唤醒了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历史记忆。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战略对接、开发第三方市场和服务于“五通”尤其是资金融通等方式英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开启21世纪的东西互鉴时代。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