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历史经验证明,各国都是在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上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习近平主席每一次重大外交行动,都以形象、深刻的论述,推动世界进一步理解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在刚刚结束的英国之行中,习近平主席再度以平和坦诚的话语同世界交流,就世界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阐述主张。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
古往今来,道路问题从来都是决定国运兴衰第一位的问题。近代以来,急于救国的中国人曾经尝试了各种主义和思潮,却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至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面貌才得以焕然一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不断变革,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当前,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中国人民不允许任何人在涉及国家前途命运的道路问题上指手画脚甚至横加干涉。这是外界解读中国、处理同中国关系首先需要准确把握的一点。
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要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中国人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与自信,表明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尊重是任何国家寻求对华关系有所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访英期间,习近平主席向卡梅伦首相指出:“中英双方要相互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只要遵守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包容互鉴的原则,中英关系就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珍视自己的发展道路,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联合国宪章贯穿主权平等原则。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还应该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体现在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
此次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英方高度重视,给予超高规格礼遇,国际反响整体积极热烈。但是,西方世界惯常的杂音仍然偶有呈现——认为英国“降低了同北京交往的门槛”,言下之意在于,没有在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等关键性问题上对中国发起挑衅,是有违西方所谓“政治正确”的。这种几近荒谬的逻辑,除了暴露一些人的意识形态狂热,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真正产生影响力。“中国从来都与我们不一样,以后也永远不会跟我们一样。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一点,设法按照中国自己的主张而非我们的主张去理解中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教授马丁·雅克日前写下的这段话颇有启示意义。
显而易见,只有以理性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才能在认识中国这个问题上避免落入雾里看花、水中观月的陷阱,处理对华关系也会由之变得更加顺畅自如。英国众多有识之士看明白了这一点,英国社会对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普遍怀抱的热望也反映了这一点。
21世纪的今天,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看到的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一种固定的路径范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历史经验证明,各国都是在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上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童大焕:低碳化生存让民企与世界接轨 2010-11-03 |
吴黎明:“中国梦”与“世界梦”进一步交集 2013-04-01 |
人民日报: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 2014-12-03 |
薛宝生:基辛格热情点赞习近平蕴含着现实深意 2015-09-14 |
国纪平:瞩望新型大国关系新航程 2015-09-22 |
人民日报:谱写全球发展事业的新篇章 2015-10-09 |
刘建飞: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加油 2015-10-13 |
开创合作共赢的“黄金时代” 2015-10-19 |
陈向阳:习主席藉路透社采访透露“七大战略... 2015-10-20 |
习近平“点穴”外交彰显大国思维 2015-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