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日本该细细品味45年前的今天
笪志刚
//www.workercn.cn2017-09-25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45年前的今天,日本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开启访华行程,随后两国于当年9月29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如何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方向改善和发展,成为45周年到来之际值得深思的话题。

  随着45年前中日老一辈政治家做出邦交正常化的历史性选择,中日开启东亚两大国长达40年、总体维系互利合作格局的新篇章,中日关系进入先期政府主导、民间同步,友好与合作为主基调,后期合作与竞争互现、共识与矛盾掩映的交替周期。

  虽然在此过程中不乏博弈甚至对立,但总体上是政治、经济、人文、旅游合作热点纷呈,互补性和互惠性集中体现的良性发展时期。中日贸易额由10多亿美元到2013年历史峰值的3295亿美元,2016年中国赴日游客达637万人次等数字变化,就是两国互利双赢关系的写照。除了双边合作,中日在亚太区域范畴的东盟“10+3”机制、中日韩FTA谈判、RCEP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也呈现较为务实和积极的走势。

  回眸45年来中日关系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友好与合作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番景象:美日同盟体制日益强化,谋求成为“正常国家”和军事大国化的日本并未摆脱一山不容二虎的零和博弈思维束缚,日本从政府到社会还或明或暗滋长着对华深刻不信任甚至遏制思维。

  从明治维新时日本社会精英主张“工业的日本、农业的中国,海洋的日本、大陆的中国”的所谓中日分工定位,到2010年中国将日本从其把持了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上替下来;从随着中日实力对比逆转,围绕历史和领土问题的争执表面化激烈化,到日本在东海划界、模糊台湾地位、解禁集体自卫权和启动修宪讨论的努力等,日本对华博弈色彩越来越浓,两国关系也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蜜月期、90年代的矛盾期,经21世纪初的摩擦期滑入现在的冷对立期,与建交后中日合作主旋律不甚相符的复杂轨迹被不断放大。

  客观而言,由于中日两国战略取向和国家利益迥异,我们不能指望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挥之即去,两国之间的很多矛盾不会轻易消失,一些博弈甚至还会常态化。

  但在喜忧参半之际,我们依然期待日本能把握好稍纵即逝的改善机遇。事实上,日本也确实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比如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参加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虽然安倍政府自2012年执政以来对华整体偏执甚至敌视,但近期也迫于日本国内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而适当调整对华态度,比如表态愿意有条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等等。

  从两国关系角度而言,今年这个9月集中了中日关系太多值得纪念抑或十分敏感的“历史上的今天”。从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到9月11日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第5个年头;从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到9月29日中日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恢复邦交,9月似乎记录了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的阴晴圆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中日关系改善的重要关头、历史节点,中日需要共同呵护来之不易的改善契机,尤其是日本,绝不能再做让中日关系改善契机昙花一现的事。(作者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