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勾画命运与共的同心圆
丁 子 刘 刚
//www.workercn.cn2017-11-1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老铁路施工现场成为了老挝朋友重新认识与了解中国的“课堂”。在这里,很多老挝工人感觉上班以来眼界开阔了,最重要的是,向中国同事学到了勤勉、认真、效率。他们在慨叹之余,理解了“中国速度”是怎么来的,不少人也因此改掉了办事拖拉的毛病。在共同的生活与工作中感知对方,这种体验有效、直接。当然,很多老挝朋友的学习劲头也是蛮拼的。一位中国农垦专家讲,有一次他到一个橡胶园传授经验,周边村落很多农民过来学习,有人沿着羊肠小道翻了一座山!

  学习是满足当地人了解中国最直接的途径。万象寮都公学是一所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华文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有2800多名学生。现在,报名入学的学生要排两年的队。简单看,随着中老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入,学习中文无疑更容易找到工作、挣钱养家,但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借鉴中国优秀文化并接受其熏陶的过程。对老挝朋友来讲,与中文结缘,可能会改变他的生活轨迹;与中国文化结缘,可能会培养他的思想和品行,深化他对中国的认知。

  在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项目紧张的施工阶段,为了不让新开挖的烟囱地基在暴雨中坍塌,中越两国建设者连轴转、与天斗,彻夜排水,只为承载着两国建设者和当地百姓无限希望的第一度电早日流入电网。在河内吉灵—河东线城铁项目上,当第一辆崭新的“中国制造”城铁机车从地面平稳地吊装到高空轨道上时,当地百姓自发鼓掌,真诚而热烈的掌声在首都上空回响,感动着在高空中作业的建设者们。

  对普通百姓而言,命运共同体是个很专业的词语。但是,在接触一些人、共过一些事后,老百姓发自肺腑地道出“这是和中国的缘分”,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期待。从胡志明主席用“如手和足,如杵和臼,如根和茎,如兄和弟”来表达对越中关系的期待,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署名文章中强调的“共同追寻强国富民梦”,两国民众正怀揣初心、牢记使命,勾画新时代中越友好与全面合作的最大同心圆。

  说到“一带一路”,大多数老挝朋友既不用老语,也不用英语,而是直接用汉语发音:一、带、一、路。随着发音的确立,“一带一路”今后会不会成为一个词条写入老语词典,笔者不得而知,但老挝朋友快速地掌握了这个词的发音,也接受了它的内涵。他们大多知道,中国提出的这个倡议能让老挝从中受益。或许正因如此,他们用汉语发音说起“一带一路”来,才如此的声情并茂,朗朗上口。毫无疑问,这种了解中国的渴望,也是两国民众产生共同的情感、形成共同的认知、培养共同的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是互学互鉴的催化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