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由于人满为患,“十一”期间,北大严格执行“查证限客”,校外人员进北大,要先在保安处登记身份证信息。不过,这样的措施却给了“黑导游”赚钱良机,他们将伪造或购买的北大学生卡、工作证租借给游客,冒充学生或学校工作人员进入校园。由此也引发一个话题,大学的门该怎么开的问题。(10月8日《人民日报》)
“查证限客”,北大有北大的苦衷,由于人数众多,且存在众所周知的不文明行为,大量游客涌入之后,对北大环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也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北大“查证限客”,应该不是不知道大学开放的意义,似乎完全是被迫无奈。
游客想参观,学校求宁静,这是一对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应对破解,却有一个思路对策的方向问题。
查证限客,显然还是一个堵的思维。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赶到著名学府游览,不仅仅是希望看一看学校的面貌,更是希望感受一下大学内在的精神,弥补一下自己当年的遗憾,激励一下孩子们当前的志气。总而言之,游客们奔这儿来,是可以划入到大教育范畴内的。
作为大学,其职能不仅仅是教育几个在校生,也有向社会传播理性文明的职责。游客来校,正是这样一个机会。然而,“查证限客”,其狭隘处在于将游客视为一种负担,有驱之不得之苦。这样的管理思路之下,游客兴冲冲而来,首先面对的却是冷冰冰的查证,也难怪有人因为“校中无人”只好办一张假证混进去了。
对于汹涌的游客潮,大学完全可以换一种应对手法。譬如组织学生志愿者做义务导游,既为游客指明方向,又可在校史讲解中倡导文明旅游,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这样对于游客而言,在参观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大学的文明之美。对于学生而言,则可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传播文明的同时,对于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呢?
当然,这样的工作需要相关方面的组织动员,比之安排几个保安在校门“查证”当然要复杂多了。但是,如果管理者有包容之心,有仁爱之义,应该认识到这样的工作做起来更有意义,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