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立德树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身心健康、体魄健康”、“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在启发我们思考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人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而能否培养这样的人,与大学精神有关。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仅在于硬件建设,更在于它独具的精神气质。名牌大学之所以集纳各种人才,不是因待遇、条件,而是源自一种精神的呼唤。不同大学对价值的认识各具特色,从而产生了个性化的大学精神,但无论它们的差异多大,其主要特征都相同,即独立与自由的思想、批判与创新的精神和为社会追求真理的使命感。
纵览各个大学的精神,我们发现,大学精神恪守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就是始终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尊重老师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对人的教育。大学精神展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其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科学精神讲求的“求真”,人文精神追寻的“求善”,都是人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大学精神也展现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的统一,展现学业有成与强健体魄的统一,其目标指向都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将大学精神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为大学所希望的理想人才。但遗憾的是,由于市场价值取向的冲击和学术功利主义的泛滥,一段时间以来,“重功利,轻正义;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日益彰显,大学深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冲击,使得教学方式重使用、轻长远,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弱化;同时,由于浮躁与功利的侵蚀,使得学术精神缺失与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术信仰。还有一些大学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导致科学与人文、知识与素质、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分裂,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工具的人”,而非“大写”的人。
那么,究竟如何以大学精神为指引,培养“大写”的人呢?
首先,应该以爱国精神为主线,完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具有高远的理想、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要在课堂教学中浸润爱国精神,增加生命伦理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的环节,学生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诚实无欺、言行一致的诚信精神,引领潮流、引导未来的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人格独立、具有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合格现代公民。
同时,要以创新精神为主线,加强课外实践,引导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富有创造能力的人。大学要将研究型课堂教学、创新型自主学习和课外科技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争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实践。推进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推进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和实践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让大学教师不再满足于上课满堂灌,只讲规律定论,不谈原理来源。鼓励教师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大胆质疑、敢于求真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最重要的是,要以“以人为本”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了体育和美育的重要性。要探索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兴趣和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上。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养成上,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承受和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
一所大学只有拒绝诱惑、固守品格、坚守阵地,才能秉持自己的独立精神,而只有秉持独立精神的大学,方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