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杨朝清:缓解助贷生就业难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www.workercn.cn2014-04-28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离2014届大学生毕业的时间不到三个月,而目前广东省助学贷款毕业生的就业率还不到24%,2万多名利用助学贷款上学的孩子,目前工作依旧没着落。(4月27日《新快报》)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寒门子弟“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望。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改变命运”的周期性变长、显示度下降,“寒门骄子”的梦想越来越难以照进现实。这一次,助贷生就业难再次让人们见识了寒门子弟的生存境遇。

  在分析就业现象时,美国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关系”和“强关系”的概念。所谓弱关系,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强关系。

  实证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求职者更多地通过弱关系来实现工作匹配,即弱关系的力量更强。而在我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强关系的力量更为强大,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深刻影响就业质量。

  大学生求职中的强关系,说到底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熟人网络。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办理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所依靠的熟人网络在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强关系帮助助贷生就业的能力十分薄弱。缺乏社会支持的助贷生,得不到有力的强关系的庇护和关照,通常只能自力更生。

  因此,寒门子弟要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需要跨越的现实障碍很多。一方面,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分配不均衡,寒门子弟进入“211”、“985”大学的概率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那些或明或暗的制度壁垒和人为的藩篱,建构了一道又一道的隔离带,让助贷生“望工作兴叹”。

  身出寒门、“骄子不再”的助贷生,如果找不到工作,又如何去找寻人生的希望和光亮呢?在就业的过程中,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要从“弱势补偿”的理念出发,为助贷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助贷生就业率低的困境才会得到缓解。

  一个温暖的社会,要让寒门子弟拥有更多收获自我价值的机会。这固然需要寒门子弟及其家庭摈弃不切实际的“寒门骄子”幻想,更需要全社会给予寒门子弟更多的外部支持,“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寒门子弟才会拥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