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虽说高考放开了年龄,但真要有一个大叔大爷坐在了校园里,一般人还是不能接受。近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就迎来了一个“大叔”。2009年,王红爱就曾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上过学,今年,42岁的王红爱又来读书了,而且还说“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把“思想准备”置前,恐怕不仅是因为这个年龄读书会碰到很多现实困难,还因为会面对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对于这名“大龄新生”,学弟学妹们还有一点新鲜感,甚至有人竖起大拇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很佩服他的求学毅力,希望他学有所成”。但在社会上,面对的却是普通的反对。
说句实在话,如果是我的家人,我也会反对。这种反对更多源于现实的利益考虑。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年龄回归校园,还计划“5年完成专升本的学业,毕业后再好好找一份工作”。且不说计划本身存在“搁浅”的可能,即便完成,又多大年龄了?传说中的“毕业即失业”,很可能一语成谶,拿什么“养活自己、照顾家人”。
但是,除却利益考虑,我们能不能接受一个可能不会改变命运的读书?大家都在讲,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爱情与工作并不矛盾,可旅行与工作却有矛盾。“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付诸于形,可能花上三四年时间。其间没有工作,而且也未必会对以后工作有多少帮助。可是,因为情怀,所以向往。
把爱情当成情怀,把旅行当成情怀,能不能把读书也当成情怀?我们总是喜欢赋予读书宏大的主旨,很少去思考另一种可能,读书非要致用吗,非要改变命运吗?如果有一种人,只是为了情怀而读书,甚至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能不能接受?换而言之,如果在爱情和旅游“两个冲动”之外,再加一个“读书冲动”——一次说读就读的读书,能不能接受?
现实生活,不乏先例。国外很多人到了一把年纪,依然走入校园。对他们来说,读书可能真的只是一种兴趣,并不是为了工作,甚至也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再如我们熟悉的王石,去美国读书又为的是什么?为了更好地赚钱改变命运吗?答案恐怕不是。因为王石是成功人士,所以接受并且欣赏他的读书。因为王红爱生活事业不成功,所以就反对他入学读书,难道传说中的情怀,也戴着势利的眼镜?
分析这位读书大叔的人生经历,并不排除他有一些性格缺陷。从改变命运的角度出发,这次读书未必是最好选择。但反过来讲,如果他不读书,也未必就能改变命运。从这位大叔这几年“颓废的生活”来看,这种可能性还很大。如果他不选择读书,而是选择旅行几年,甚至继续选择窝在家里打游戏,又该如何对待?两相比较,读书起码不是最坏的选择,因此改变人生态度,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位大叔可能不是我们认可的终身学习典范,但并不妨碍我们思考,读书是否可以不为致用,也不为改变命运?从大趋势上讲,未来可能会有不少人,不是为了选择改变命运而去读书,或者读书了也很难改变命运。我们向往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能不能接受一次“说来就来的读书”, 能不能接受读书的“情怀派”?
光明日报:让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书香 2009-04-22 |
光明日报:让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书香 2009-04-22 |
千龙网:大学毕业生失业抢劫也是震耳发聩的... 2009-03-19 |
千龙网:大学毕业生失业抢劫也是震耳发聩的... 2009-03-19 |
你一定行 2011-01-17 |
曹 林:兜售“读书无用论”既误己又害人 2012-11-21 |
用什么改变命运 2013-03-22 |
一家之言:用什么改变命运 2013-03-22 |
胡印斌:如何让人相信“几万学费不会打水漂” 2013-09-03 |
魏 薇:来一场“够本儿”的青春 2014-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