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大量农村青年教师仅仅将这个岗位看作是一个暂时的“过渡岗位”,他们对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并不感兴趣,反而成为了寄居于乡村文化城堡中的“考试专业户”,只要能进城,各种考试他们都会去争相参加。(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教育缺什么?一言蔽之,钱和人。事例中四川芥县留不住年轻教师的现象在全国特别是偏远地区普遍存在,以至于乡村教师岗成了许多“小年轻”的“跳板”,备战各类考试、缓和就业压力、实践积累经验,总归而言,就是不将这份工作当做长期乃至一生的职业追求。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了湖北保康县的“孤烛”教师董朝兵,退休在即竟后继无人,10多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待哺”乡间,董朝兵只得教学生活“一肩挑”。
无师任教,何谈教育?归根结底,老师们来不了、留不住、在不长,“打酱油”的效果能有几分?这也便造就了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种种问题,特别是教师队伍的青黄续接留下质量上的空白,给一些地方的乡村教育埋下了后患。
在普通人眼里,教师职业崇高而值得尊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奉献居首的师德为中华儿女代代传承,以至职业理想和付出大过了个人利益。正因如此,鼓励、促进、回报……种种词汇似乎筑起了一种令人感动的共性思维,一些网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谈理想的老板都不想给你钱”,实事求是而讲,基层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乡村普遍待遇差、环境恶劣、上升渠道狭窄,一味嫌弃年轻人不能吃苦、心不定,却大谈奉献、谈高尚、谈为人师表的无私,纸上画饼一般的鼓励又如何突显诚意?给这份职业定立了一份付出优先的基调,又不给予同等或是相近的回报,如此“理想”,何人愿受?
现如今,现实矛盾赤裸裸摆在眼前,“考试专业户”批量出现,一份关系到乡村学龄儿童未来的事业几近搁浅在人来人去之中。看似乡村缺人,实则是缺质不缺量、缺稳不缺频,各种被动式措施终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让青年教师留下来,或退一步讲留长一些,关键点就必须集中在如何主动吸引教师,职业发展、工作生活、收入渠道……这些问题不摆明查细、一一解决,难道尽盼年轻人超脱世俗的“无私”不成?
笔者以为,拨款盖楼限年限,不如实实在在往教育体制的方向抓一把。现如今,每每提及“优先”二字,农村教师们往往就是沾边而不享利,城市人口多、情况复杂、资源需求量大,有关部门就不敢怠慢,最大限度予以支持,然后冠以“正常水平”;乡村地区人少事杂,稍有作为就成了大大的“不易”。抓问题核心,就是瞄住当前体制,好好和年轻教师谈谈“利”的问题,一些网友调侃称,“月薪2万,你看留不留得住”,看似玩笑话,细想却觉有理,倒不是要年轻教师唯利是从,只不过“经济基础”不立,奉献之余的感动确显苍白。
教不严,师之惰。如今农村地区的教育疲态,确实与这种留不住人的“惰性”分不开,要做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教师队伍不稳很难有所建树。由此,切莫再谈虚言,扎扎实实做些保障、稳稳当当找找优势,不论方式方法,只要乡村教师岗成为一块“香饽饽”,就断然不至于让一大批年轻人共存去意。
文/余祖欣
中国教育报:不该淡化板书和听课笔记 2009-02-11 |
胡 波:哪个行业的年轻人不郁闷 2012-09-18 |
胡 波:哪个行业的年轻人不郁闷 2012-09-21 |
燕山快笔 2012-11-19 |
罗容海:师德“一票否决”应全面推广 2013-05-30 |
何绍辉:高校用人不可太功利 2013-09-12 |
光明日报:青年教师生存状况关乎时代颜面 2014-07-15 |
光明日报:让青年教师有份体面的收入 2014-07-22 |
邓海建:“租人上课”的真实逻辑是啥 2015-04-02 |
“状元县”教师争考警察映照了什么 2015-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