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实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是为一己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提出的“三严三实”,是扭转当前不良官风、政风的有力抓手,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在贯彻和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以清除“四风”过程中,传统耻感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从政人员的内心树立起羞耻之心,使其“知耻则有所不为”,是我们现在尤其要注意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而且,这是一项更加艰难且影响更加久远的系统工程。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齐鲁晚报:“博导性丑闻”让耻感无处安顿 2009-08-18 |
范正伟:重要的是建立惩戒机制 2010-07-15 |
齐鲁晚报:“博导性丑闻”让耻感无处安顿 2009-08-18 |
刘 阳:桑兰要给命运打个补丁 2011-05-17 |
道德观察:犯糊涂的道德取向,错不在百姓 2011-10-08 |
刘国强:“问题官员”不能“问题”复出 2012-07-20 |
李劭强:官员派头足体现特权思维外化 2014-04-16 |
李劭强:官员“派头足”折射双重文化迷失 2014-04-16 |
和静钧:韩总理辞职不仅因为“道德洁癖” 2014-04-28 |
王 地:众人瞩目,请保持风度 2015-07-23 |